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 第17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江国泰之前想不到,只是知识和见识限制了他的思维,他也从未往这方面想过,甚至他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认为能够让老家致富的唯一出路,就是修建沙河大桥,联通两岸。
  他认为全村人的出路,都在外面,所以他这些年,一直在外面打拼,早早就在镇上买了房子,然后又去邻市买了房子,定居在邻市。
  完全没有想到,回来建设家乡。
  也不是没有想到回来建设家乡,不过那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了,哪怕他倒台的时候,身上有再多的罪名,他们整个临河大队,包括隔壁石涧乡的人,说起他,都只有称赞和感谢。
  因为他们老家的水泥路,就是他捐款给族人,让族人打通的。
  江家村也是附近所有的村子中,第一个全村修建水泥路,再也不受泥泞之苦的村子,包括村子中心地段的老年活动中心,停车场,都是他一手修建的。
  这样的人,只要你将思路给他打开,他就立刻能明白,江柠说的建设家乡的事情的可行性。
  “你说路边随处可见的那小辣椒,是枸杞?”江国泰眼里疑惑:“你确定那东西是枸杞?”
  晒干的枸杞子,他们都是见过的,可新鲜的枸杞,他们谁都没见过,更没想过,他们身边随处可见,被随意糟蹋的东西,居然就是枸杞!
  这东西,堤坝、田埂两边,到处都是,密密麻麻,一片红灿灿的景象,他们从小看到大,村里长辈们都说那是小辣椒,是蛇果,哪怕有人尝过,这东西不辣,可老一辈的人说有毒,不能吃,就这么一代代的传下来,也没人去吃这东西,更没人知道,这居然是野生枸杞。
  枸杞是好东西,这谁不知道啊!
  这就是知识的限制了,明明宝物就在你身边,你空在宝山,却不识宝。
  江柠点头,唇角微微上扬:“那确实是枸杞,如此大面积生长且密集的野生枸杞,这说明什么不用我说,四伯和阿叔也知道,咱们这片土地,十分适合大面积种植枸杞,目前欠缺的,不过是教导咱们种植枸杞的专家,和科学种植枸杞的方法,及更好的枸杞品类和苗株。”
  江柠又想到后面整座大山头的茶山,“还有咱们后面的茶山,阿叔每年出去,都要带一些咱们茶山的明前茶出去吧?”
  这些明前茶带出去不是为了自己喝,而是送人。
  送领导、送朋友,拉近关系。
  这些茶既是自家产的,价值不高,又因为茶种生长的茶叶,茶香浓郁,口感顺滑,茶汤清碧、滋味甘美,而深受广大爱茶人士的喜爱。
  十分适合送人。
  就连江柠自己,前世就没少拿家乡的茶叶送人。
  可这样一座宝山,居然无人开发,也没人想着要去开发。
  江柠不由想到z省的一座以茶闻名的茶村。
  这个茶村坐落在一个非常落后且封闭,山路不通,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的偏远山区。
  可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却在他们大队书记的带领下,通过种茶,在二十年后,实现了农民平均年收入上百万,并成为当地县市纳税大户,得到最高大领导亲自批示接见的全国有名的富村。
  华国这样的茶山少吗?不少。
  可只有这个小山村,真正将他们的茶山利用了起来,为家家户户分得茶田,并带领全村及外来少数民族一起,将附近大大小小的山头,全都种满了各种品种的茶树,又利用当地比较知名的名人故事,打造名人效应,一步一步,将当地茶山产的茶叶给推广了出去,甚至在世界农博会上扬名,走出国门。
  通过这座茶山,江柠又说起隔壁石涧乡,也就是江镇长曾经当过乡长的乡,因为石涧乡,有一座在当地十分有名,且香火旺盛的山,名叫五公山。
  五公,也就是宋朝期间非常有名的五位名士大臣的隐居之地,后人称呼他们为五公,如今五公山上香火旺盛的庙宇,据说就是当年他们的隐居之所。
  江柠甚至能在一瞬间,编出十几个五公隐居在此地与茶叶之间的故事。
  这样,茶山茶叶的底蕴就有了。
  江柠一步一步的说起,如何给乡民们分茶地,如何和政府合作,去跟专家选取茶种茶苗,如何利用‘五公’等五个大名人的故事,来给茶叶宣传包装,如何去茶博会、农博会去扬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