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已知处,三(2 / 4)
郯王事件仿佛平地而起的小小旋风,在许多人惴惴不安的等待中,没有化成滔天巨浪,反而莫名其妙的平息了下去。
李璘在龙池殿跪了小半夜,没见着圣人,只等到高力士让回府,便再无下文。
忠王府事事照旧,独李玙一反常态,老老实实在家里住了十几日。
期间王妃韦英芙带着六郎回娘家探望了一回,只与太夫人闲话,未遇着韦坚及夫人姜氏。孺人张秋微的弟弟张清上门问候阿姐,也未见过李玙。至于大郎,读书骑射一日未废,很得先生夸赞。
五儿立在龙池殿偏殿里,絮絮汇报郯王受伤以来诸人的反应。其中忠王一节讲了七八页纸才讲完。
李隆基嗯了一声,没有示下,五儿便继续。
接下来是寿王府,然后咸宜公主府,然后永王府。
李隆基点头,“去吧。”
房里静悄悄的,硕大的铜鹤吐着袅袅青烟。
时辰太早,阳光还没照进来,深沉繁琐的木作密密匝匝镇在暗红地衣上。相比外头葱绿鲜活的世界,有那么一瞬,这屋子仿佛是个机关重重的囚笼。
李隆基嗤地一笑。
“你瞧瞧,这几个儿子都挺沉得住气啊。”
——因为沉不住气的都叫你杀干净了。
高力士想着去岁血雨腥风的那几日,心头还是沉甸甸的不舒服。
太监就是太监,高力士的内宅虽有知情识趣的女子,却没有寻常人家为儿女操心的苦恼。
“大了,做事自然稳妥。”
李隆基拧眉。
“也不是,咸宜就冒失。五儿昨日把记档细细查了一遍,阿洄那个妹妹曾带你说的那个老宫女往忠王府做客。哼,你瞧咸宜的胆子,她还打算嫁祸给老三呢。”
听口气,圣人已认定打从李瑛册立杨氏,到披甲闯宫,到李琮堕马,再到现场捡到李玙的刀,全是咸宜的安排指挥。
高力士侍奉李隆基多年,对他的性子最是了解。
他英明,也自负偏激;他霸道,也狠毒弑杀,骨子骄傲任性至极,既有父兄难及的杀伐狠绝,也有李家男儿代代相传的浪漫情思,对艺术和美不懈的追求。
想要让李隆基改变既有的判断,实在太难了。
高力士不愿意议论这些,囫囵敷衍。
“阿瑁无心争储,老想出京躲开是非,大约咸宜看不过眼。您瞧娘娘在时,不也提起阿瑁的性子就着急。其实女儿家,又是嫁了人的,娘家事还参合什么呢?”
李隆基哼了一声,愤然道。
“搁在前朝,自然只是她自作多情。本朝嘛,前头有过太平公主,又有过安乐公主。女孩儿的心思也重的很呢!”
高力士倏然一惊。
如若这般,咸宜上述种种就是罪上加罪了,他不敢再说话,所幸李隆基沉浸在凝思中,没有继续话题。
乐水居。
杜若接手家务不过月余,起初无心盘账,一应交给海桐,嘱她萧规曹随即可,不要另起炉灶,后头倒是有些转过念头,想到李玙在外面诸多不可说之举,花用钱帛之处还多,遂把账目拿来细细翻看,有不明白的开诚布公向崔长史请教,如此日复一日,倒是理了个海清河晏。 ↑返回顶部↑
李璘在龙池殿跪了小半夜,没见着圣人,只等到高力士让回府,便再无下文。
忠王府事事照旧,独李玙一反常态,老老实实在家里住了十几日。
期间王妃韦英芙带着六郎回娘家探望了一回,只与太夫人闲话,未遇着韦坚及夫人姜氏。孺人张秋微的弟弟张清上门问候阿姐,也未见过李玙。至于大郎,读书骑射一日未废,很得先生夸赞。
五儿立在龙池殿偏殿里,絮絮汇报郯王受伤以来诸人的反应。其中忠王一节讲了七八页纸才讲完。
李隆基嗯了一声,没有示下,五儿便继续。
接下来是寿王府,然后咸宜公主府,然后永王府。
李隆基点头,“去吧。”
房里静悄悄的,硕大的铜鹤吐着袅袅青烟。
时辰太早,阳光还没照进来,深沉繁琐的木作密密匝匝镇在暗红地衣上。相比外头葱绿鲜活的世界,有那么一瞬,这屋子仿佛是个机关重重的囚笼。
李隆基嗤地一笑。
“你瞧瞧,这几个儿子都挺沉得住气啊。”
——因为沉不住气的都叫你杀干净了。
高力士想着去岁血雨腥风的那几日,心头还是沉甸甸的不舒服。
太监就是太监,高力士的内宅虽有知情识趣的女子,却没有寻常人家为儿女操心的苦恼。
“大了,做事自然稳妥。”
李隆基拧眉。
“也不是,咸宜就冒失。五儿昨日把记档细细查了一遍,阿洄那个妹妹曾带你说的那个老宫女往忠王府做客。哼,你瞧咸宜的胆子,她还打算嫁祸给老三呢。”
听口气,圣人已认定打从李瑛册立杨氏,到披甲闯宫,到李琮堕马,再到现场捡到李玙的刀,全是咸宜的安排指挥。
高力士侍奉李隆基多年,对他的性子最是了解。
他英明,也自负偏激;他霸道,也狠毒弑杀,骨子骄傲任性至极,既有父兄难及的杀伐狠绝,也有李家男儿代代相传的浪漫情思,对艺术和美不懈的追求。
想要让李隆基改变既有的判断,实在太难了。
高力士不愿意议论这些,囫囵敷衍。
“阿瑁无心争储,老想出京躲开是非,大约咸宜看不过眼。您瞧娘娘在时,不也提起阿瑁的性子就着急。其实女儿家,又是嫁了人的,娘家事还参合什么呢?”
李隆基哼了一声,愤然道。
“搁在前朝,自然只是她自作多情。本朝嘛,前头有过太平公主,又有过安乐公主。女孩儿的心思也重的很呢!”
高力士倏然一惊。
如若这般,咸宜上述种种就是罪上加罪了,他不敢再说话,所幸李隆基沉浸在凝思中,没有继续话题。
乐水居。
杜若接手家务不过月余,起初无心盘账,一应交给海桐,嘱她萧规曹随即可,不要另起炉灶,后头倒是有些转过念头,想到李玙在外面诸多不可说之举,花用钱帛之处还多,遂把账目拿来细细翻看,有不明白的开诚布公向崔长史请教,如此日复一日,倒是理了个海清河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