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节(3 / 4)
“董卓有什么好说的?难道他不该死?若是如此,你父亲与他作战岂不是错了?”
“我说了,他恶贯满盈,咎由自取。不过,在盖棺论定,把他钉到耻辱柱上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董卓为什么会走到这一路?你们这些正人君子是不是也有责任?”
“笑话!”黄琬不屑一顾,连看都不肯看孙策一眼。“诡辩之词,不足与论。”
孙策也不着急,慢悠悠地说道:“敢问黄公,董卓是怎么进京的?”
黄琬再次语塞。
“好吧,就算袁绍蛊惑何进召外兵进京是为了除阉竖,为天下求太平。嗯,对你们来说,天下就是你们手里的一杆大旗,什么时候想用都可以举起来摇一摇,至于最后是天下太平还是天下大乱,你们就管不着了。可是有一件事我很好奇,黄公当时身任豫州牧,听说率兵讨平盗贼,所向披靡,威名大震,治为天下表,还因此被封为关内侯。既然黄公这么能干,为什么何进没有召黄公这样的忠臣名将,却召董卓这样的乱臣贼子入京?是黄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董卓原本并非乱臣贼子,比黄公更可靠?”
“你……”黄琬大怒,瞪起眼睛,怒视孙策,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孙策。
“我哪句话说得不对,请黄公指教。”
“你……你……”黄琬喘着粗气,脸色涨得通红。
“我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污蔑君子,颠倒黑白?没问题,只要你拿出证据来,我都可以认。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学问,也不是什么君子,有一点倒还可以,我敢做敢认。”孙策似笑非笑地看着黄琬。“不仅我自己做的我认,袁将军做的,家父做的,包括我身边人做的,我都敢认。你敢认吗?”
黄琬气得七窍生烟,怎么绕来绕去,又绕到这儿来了?
“黄公,你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不敢回答?黄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你这么做可算不上君子啊。你自欺欺人,连做过的事都不敢认,还谈什么道德文章?黄公,岂不闻讨山中贼易,讨心中贼难?你心中有贼,身既不修,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
孙策慢条斯理地捻着手指,斜睨着面色死灰的黄琬,笑了两声,又补了一刀。“我有个大胆的推测啊,你当时讨平的那些盗贼不会是你的同党吧?别人来了,他们就杀官落草,入山为贼,你来了,他们就摇身一变,又成了良民。他们得利,你得名,还赚了个关内侯,威震天下。可是你们自己心里有数,你这点本事根本拿不出手,真要办大事还要靠董卓那样的武夫,所以袁绍才会召董卓入京。但凡你黄公有点真本事,他又何舍近求远,最后闹出这般祸事来?董卓固然死得其所,你黄公又何尝无辜?这场祸事是董卓一手造成的不假,可始作俑者却是你们,包括黄公你。董卓被人点了天灯,黄公你将来会不会被人点天灯?就算没人知道你们的罪孽,你自己心里也该有一盏灯吧?黄公,午夜梦回的时候,你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吗?还能像现在这样大义凛然,问心无愧吗?”
黄琬面色变了几变,一口鲜血喷了出来,面前的案上梅花点点,煞是醒目。他面如金纸,喃喃自语。“你说得没错。讨山中贼易,讨心中贼难。我心中有贼,我是个懦夫,一直以为自己直道而行,问心无愧,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
第1381章 选官四科
见黄琬吐了血,孙策没有再穷追猛打。黄琬的心防已被突破,自尊已经被催毁,接下来会陷入无尽的自责,会主动寻求自我救赎。这时候应该缓一缓,逼得太紧,他很可能直接自杀,那可不是他希望的结果。
从肉体上摧毁一个人很容易,一把刀就行,从精神上摧毁一个人更难,尤其是黄琬这种内心强大的名士,没点手段可做不到。如果没有郭嘉协助,他也做不到——在此之前,他就没想过袁绍为什么不招时任豫州牧的黄琬入京。
孙策叫来何逵,让他看看黄琬的伤势。何逵在对面的屋子里,看着孙策和黄琬隔窗对话,却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什么,听到孙策召唤,立刻赶了过来。一看案上的斑斑血迹,顿时吓懵了,连忙呼唤。黄琬幽幽醒来,强撑着坐起,推开何逵,死死地盯着孙策。
“怪不得许子将会背井离乡,将军果然能言善辩,唇舌如刀。”
“你是说我在诬蔑你吗?”孙策反问道。
黄琬无力的摇摇头,神色颓败。“我没有说你诬蔑我,我只是说你言辞犀利。老夫年过半百,稚年便随大父经历仕宦,也算见过不少说客辩士,能与你匹敌者屈指可数。孙将军,可惜你迟生了五百年,如果生在七国纵横之时,即使苏秦、张仪也要避你三舍。”
“黄公,你这么说,我真的很失望。”孙策一声轻叹,露出几分遗憾。“我是肺腑之言,你却当我巧舌如簧,真是浪费了我一番心血。也罢,是我有眼无珠,庸人自扰,就此告辞。”
孙策起身要走,黄琬苦笑两声,勉力抬起手。“孙将军留步。我并非说你巧舌如簧,我只是……我只是对自己失望。一辈子修身致德,结果却把自己修成了一个伪君子。”说到最后几个字,他控制不住情绪,几滴老泪从眼角滑落。何逵大惊失色,不知道孙策说了些什么,先让黄琬吐血,又让黄琬落泪。
孙策见黄琬自承是伪君子,反倒多了几分敬重。位高名重如黄琬者,有几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伪君子。他重新坐了下来。“黄公不必如此,生而为人,焉能无过?圣人终究是一个目标,即使是对黄公而言,这个目标也有点高。不如我们退而求其次,如何?”
黄琬狠狠地看着孙策。孙策让了一步,但这并没有让他好受一些,反而让他压力更大。
“会稽盛孝章写过一篇文章,不知黄公读过没有?”
“将军说的是论文武之道那一篇么?”见孙策不再提李儒的文章,黄琬的心情平复了些。
“我听说,江夏黄家不是泥古之人,早有变革之心,令大父世英公曾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开风气之先。我想多了解一些,尤其是世英公这么做的初衷以后后来施行时的得失。黄公曾随世英公多年,想必知之甚悉,如果你能写下来,以资借鉴,也算是有功。”
黄琬很惊讶。“你还知道这件事?”
何逵也很惊讶。不过他更惊讶的是黄琬的反应。这刚刚被孙策气得吐血,怎么一转眼又如何激动?不过说来也是,孙策怎么会知道黄琼的事?那可都是三十年前的事。 ↑返回顶部↑
“我说了,他恶贯满盈,咎由自取。不过,在盖棺论定,把他钉到耻辱柱上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董卓为什么会走到这一路?你们这些正人君子是不是也有责任?”
“笑话!”黄琬不屑一顾,连看都不肯看孙策一眼。“诡辩之词,不足与论。”
孙策也不着急,慢悠悠地说道:“敢问黄公,董卓是怎么进京的?”
黄琬再次语塞。
“好吧,就算袁绍蛊惑何进召外兵进京是为了除阉竖,为天下求太平。嗯,对你们来说,天下就是你们手里的一杆大旗,什么时候想用都可以举起来摇一摇,至于最后是天下太平还是天下大乱,你们就管不着了。可是有一件事我很好奇,黄公当时身任豫州牧,听说率兵讨平盗贼,所向披靡,威名大震,治为天下表,还因此被封为关内侯。既然黄公这么能干,为什么何进没有召黄公这样的忠臣名将,却召董卓这样的乱臣贼子入京?是黄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董卓原本并非乱臣贼子,比黄公更可靠?”
“你……”黄琬大怒,瞪起眼睛,怒视孙策,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孙策。
“我哪句话说得不对,请黄公指教。”
“你……你……”黄琬喘着粗气,脸色涨得通红。
“我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污蔑君子,颠倒黑白?没问题,只要你拿出证据来,我都可以认。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学问,也不是什么君子,有一点倒还可以,我敢做敢认。”孙策似笑非笑地看着黄琬。“不仅我自己做的我认,袁将军做的,家父做的,包括我身边人做的,我都敢认。你敢认吗?”
黄琬气得七窍生烟,怎么绕来绕去,又绕到这儿来了?
“黄公,你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不敢回答?黄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你这么做可算不上君子啊。你自欺欺人,连做过的事都不敢认,还谈什么道德文章?黄公,岂不闻讨山中贼易,讨心中贼难?你心中有贼,身既不修,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
孙策慢条斯理地捻着手指,斜睨着面色死灰的黄琬,笑了两声,又补了一刀。“我有个大胆的推测啊,你当时讨平的那些盗贼不会是你的同党吧?别人来了,他们就杀官落草,入山为贼,你来了,他们就摇身一变,又成了良民。他们得利,你得名,还赚了个关内侯,威震天下。可是你们自己心里有数,你这点本事根本拿不出手,真要办大事还要靠董卓那样的武夫,所以袁绍才会召董卓入京。但凡你黄公有点真本事,他又何舍近求远,最后闹出这般祸事来?董卓固然死得其所,你黄公又何尝无辜?这场祸事是董卓一手造成的不假,可始作俑者却是你们,包括黄公你。董卓被人点了天灯,黄公你将来会不会被人点天灯?就算没人知道你们的罪孽,你自己心里也该有一盏灯吧?黄公,午夜梦回的时候,你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吗?还能像现在这样大义凛然,问心无愧吗?”
黄琬面色变了几变,一口鲜血喷了出来,面前的案上梅花点点,煞是醒目。他面如金纸,喃喃自语。“你说得没错。讨山中贼易,讨心中贼难。我心中有贼,我是个懦夫,一直以为自己直道而行,问心无愧,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
第1381章 选官四科
见黄琬吐了血,孙策没有再穷追猛打。黄琬的心防已被突破,自尊已经被催毁,接下来会陷入无尽的自责,会主动寻求自我救赎。这时候应该缓一缓,逼得太紧,他很可能直接自杀,那可不是他希望的结果。
从肉体上摧毁一个人很容易,一把刀就行,从精神上摧毁一个人更难,尤其是黄琬这种内心强大的名士,没点手段可做不到。如果没有郭嘉协助,他也做不到——在此之前,他就没想过袁绍为什么不招时任豫州牧的黄琬入京。
孙策叫来何逵,让他看看黄琬的伤势。何逵在对面的屋子里,看着孙策和黄琬隔窗对话,却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什么,听到孙策召唤,立刻赶了过来。一看案上的斑斑血迹,顿时吓懵了,连忙呼唤。黄琬幽幽醒来,强撑着坐起,推开何逵,死死地盯着孙策。
“怪不得许子将会背井离乡,将军果然能言善辩,唇舌如刀。”
“你是说我在诬蔑你吗?”孙策反问道。
黄琬无力的摇摇头,神色颓败。“我没有说你诬蔑我,我只是说你言辞犀利。老夫年过半百,稚年便随大父经历仕宦,也算见过不少说客辩士,能与你匹敌者屈指可数。孙将军,可惜你迟生了五百年,如果生在七国纵横之时,即使苏秦、张仪也要避你三舍。”
“黄公,你这么说,我真的很失望。”孙策一声轻叹,露出几分遗憾。“我是肺腑之言,你却当我巧舌如簧,真是浪费了我一番心血。也罢,是我有眼无珠,庸人自扰,就此告辞。”
孙策起身要走,黄琬苦笑两声,勉力抬起手。“孙将军留步。我并非说你巧舌如簧,我只是……我只是对自己失望。一辈子修身致德,结果却把自己修成了一个伪君子。”说到最后几个字,他控制不住情绪,几滴老泪从眼角滑落。何逵大惊失色,不知道孙策说了些什么,先让黄琬吐血,又让黄琬落泪。
孙策见黄琬自承是伪君子,反倒多了几分敬重。位高名重如黄琬者,有几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是伪君子。他重新坐了下来。“黄公不必如此,生而为人,焉能无过?圣人终究是一个目标,即使是对黄公而言,这个目标也有点高。不如我们退而求其次,如何?”
黄琬狠狠地看着孙策。孙策让了一步,但这并没有让他好受一些,反而让他压力更大。
“会稽盛孝章写过一篇文章,不知黄公读过没有?”
“将军说的是论文武之道那一篇么?”见孙策不再提李儒的文章,黄琬的心情平复了些。
“我听说,江夏黄家不是泥古之人,早有变革之心,令大父世英公曾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开风气之先。我想多了解一些,尤其是世英公这么做的初衷以后后来施行时的得失。黄公曾随世英公多年,想必知之甚悉,如果你能写下来,以资借鉴,也算是有功。”
黄琬很惊讶。“你还知道这件事?”
何逵也很惊讶。不过他更惊讶的是黄琬的反应。这刚刚被孙策气得吐血,怎么一转眼又如何激动?不过说来也是,孙策怎么会知道黄琼的事?那可都是三十年前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