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来,他和伊海涛对青原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的确不够熟悉,文中的例证大多来自祝庸之上次最后提醒的两个市县;二来,担心把青原农村经济落后面暴露出来,会引起前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朱敏文和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唐逸夫的反感。
  楚天舒把他的想法一说,祝庸之当即沉下了脸。
  “小楚,你应该清楚,乔省长对伊海涛不是很了解,在接待南书记视察之后,也传出过乔省长对他有看法,认为他喊口号强过实干,对农村工作不熟悉等等,如果这篇文章就这么交上去,岂不是在乔省长面前坐实了这些传言的真实性。”
  讲着讲着,祝庸之似乎有些生气了。其实,楚天舒知道,这是老师激动的表现,而激动过后往往会有更精彩的发挥。
  楚天舒听了,心跳加速,祝庸之的目光是敏锐的,要不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这篇文章交到乔明松手里,保不齐会得出一个空洞无物玩花架子的结论来,那就真的是适得其反了。
  “小楚,到了这个时候,请你转告伊海涛,不能再患得患失畏手畏脚了,他必须拿出主政一方的勇气和魄力来,直面青原农村工作的积弊,针对一两件具体工作拿出解决疑难杂症的办法来。当然,这可能会触及部分人的敏感神经,给当前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当选之前把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祝庸之事事处处都能将辩证法运用得娴熟自如,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东南省政治理论界权威的原因所在。
  “姥爷,楚大哥,吃饭了。”黎萌推开门,探进来一个脑袋,嬉笑着喊道。
  “开头必须推倒重来!”祝庸之却意犹未尽,他没有理会黎萌,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对楚天舒说:“文章的开篇就以青原农村工作的某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直接引出必须依靠工业化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这个命题,进而论述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说完,祝庸之拿起书桌上的红笔,在初稿的开头空白处写了两个大大的红字:“实例!”还在这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圈圈,然后把笔一扔,大声说:“吃饭!”
  吃饭的时候,楚天舒和宁馨又陪着祝庸之喝了点酒。
  饭后,祝庸之再次把楚天舒和宁馨喊进了书房。
  黎萌非常不满,抗议道:“姥爷,你太欺负人了啊,楚大哥好不容易来一趟,你连我汇报学习情况的时间都不给我留啊。”
  祝鹤轻轻碰了黎萌一下,笑道:“萌萌,你楚叔叔有重要的事要和姥爷谈,你就别跟着添乱了。”
  “这些天我哥确实有点忙。”宁馨也劝道:“萌萌,你好好复习功课,等放了假,让他带我们出去好好玩一天,行不?”
  “行!”黎萌缠住楚天舒,说:“哥,你答应不?”
  “好,我答应你。”楚天舒说:“要不要拉个勾?”
  “哥,你坏死了,又想把我当小孩子,我才不上你的当呢。”黎萌笑了,笑得很灿烂。
  第578章 门当户对
  黎明、祝鹤两口子帮着收拾完碗筷,带着黎萌回家了。
  楚天舒和宁馨跟着祝庸之进了书房。
  祝庸之说:“这篇文章要想让乔省长看到,引起他的重视,那最简单不过。我只要给乔省长打个电话、递张便条,或者干脆带着稿子上他办公室跑一趟就行了。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就太可惜了这篇文章。小楚,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不让文章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反响呢?”
  这就是祝庸之的性格,他看不上的人和文字,一定是要嗤之以鼻的,但一旦入了他的法眼,就一定会全力以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力挺到底。
  当然,他这么做并不完全是要帮助伊海涛,而是希望以此助楚天舒一臂之力,最终有机会登上更高的政治舞台。
  对此,楚天舒早有想法,他试探着提出请祝庸之把这篇文章推荐到《理论与实践》上发表。
  《理论与实践》是东南省委党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在全省的权威性毋庸置疑,省委领导、省内各地市州的书记、市长人手一册,省委中心组学习时经常会选读上面的重点文章。
  如果能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能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有乔明松省长,包括省委书记南延平在内的省委常委们也是一定会关注的。
  说到这里,祝庸之稍稍露出为难之色,他沉吟半晌,才说:“《理论与实践》的常务主编陈金辉,原先是省委宣传部的一名处长,前不久才调任党校理论研究所所长,等文章定稿之后,你拿着我的推荐信专门去拜访他一次,争取让他安排成为当期的重头文章。”
  楚天舒隐隐看得出来,祝庸之不是很愿意和陈金辉打交道,想必是不太熟悉的缘故吧。他忙回答说:“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仅仅文章发表一下,就算大功告成万事大吉了?”祝庸之突然又问。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