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2 / 3)
耶律宗真眉心又跳了跳。快忍不住了。臣子们也察觉了气氛的微妙, 愈发战战兢兢不敢开口。
拯救这一切的,是耶律重元。
耶律重元是皇太弟, 辽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这当中有一段渊源:他和耶律宗真的母亲萧太后暗中谋划宫廷政变, 试图行废长立幼之事。而她疼爱的幼子、既得利益者耶律重元本人却向皇帝兄长举报了母亲的阴谋。
耶律宗真十分感谢他,把他封为皇太弟, 并扬言皇位要兄终弟及。这位太弟比起耶律宗真的儿子们颇有能力,也获得了朝堂的一致认可。他愿意开口, 满朝文武都悄悄松了口气。
谁知道, 耶律重元一出口就是石破天惊。
“臣弟以为, 宋国妄自撕毁盟约在先,偷袭居庸关围而不打,看似是北上战线过长、匆匆鸣金收兵, 实则是对我大辽的挑衅之举。”
他说完后, 当即有人表示不满意了。
“怎么可能?”
“弱宋怎敢挑衅我大辽骑兵?”
可是大辽最引以为傲的骑兵, 不是已经被宋国的地上神雷灰溜溜赶回了老家了吗?
耶律重元面色倏然冷了下来:说难听的实话注定是遭人讨厌的角色。但在他看来,事实摆在面前,却蒙着头假装充耳不闻的人更可笑。
难道在这个朝堂上, 不会只有他和阿兄两个看清局势之人吧?耶律重元一想到此种可能,就忍不住倍感绝望。
他扫视一周:“那你们说,若宋朝盘踞居庸关,时不时突袭骚扰,我大辽该如何防备为好?”
“当然是派兵……”
“派兵的军饷谁来出,你出吗!?”
朝堂上复又一片静寂。反调彻底消失之后耶律重元才继续说道:“所以,依臣弟之见,辽宋如今攻守之势已然殊异。以宋国对南州的执念,他们迟早会卷土重来。吾等当早做准备。”
“但你方才不说派兵不……”
“所以臣弟恳请陛下,早日再派使节出使宋国!以摸清宋国之虚实!”
“哦?派使节?”刚才一直不言不语的耶律宗真似乎来了点儿兴趣:“除了探清虚实外,这使节要和宋国谈些什么呢?”
“自然是谈和平。”耶律重元说道:“至少在秋收以前。”
秋收时分,人精装马也贴膘,才是他们辽军最强也最有余裕的形态。在那以前,他们大辽必须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朝堂上谁都清楚,他们短时间内打不起第二次仗。
“所以,使节团要和宋国约定,他们虽盘踞居庸关,但不可骚扰我等。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付出一些钱财或土地。”
耶律重元说出这句话时,是做好了挨一顿骂的准备的。但出乎他意料,无人反对,就连远远坐在上首的兄长也没有骂他“丧气话”“有辱我国威”之类的话。
“付出土地”几个字,让他们陡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即使那只是下策、备用方案。
耶律宗真只问了一个问题:“那么,谁愿意率使团出使宋国?”
耶律重元陡然跪下:“臣弟愿往!”
这个决定,在他主动提出“使节团”三个字时就做下了。或许在未来的史书上,他会成为不光彩的屈辱的名字。但是耶律重元愿意,为了他国家能越过这艰难一步,他甘愿背负骂名。
这是短期之内,辽国第二次出使大宋。比起上一次前去谈判云州和岁币的使团,耶律宗真的重视程度显然高了很多。就连送给“异父异母的亲弟弟”大宋官家的礼物,他也亲自过问一遭。
但是吊诡的事情出现了。明明领头人是当朝皇太弟,但愿意充当副使、使节团成员的人却寥寥无几,差点让耶律重元成了个孤零零的光杆司令。最后,还是耶律宗真捏着鼻子,一对一和群臣谈过后,才又招来几人一同出使。 ↑返回顶部↑
拯救这一切的,是耶律重元。
耶律重元是皇太弟, 辽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这当中有一段渊源:他和耶律宗真的母亲萧太后暗中谋划宫廷政变, 试图行废长立幼之事。而她疼爱的幼子、既得利益者耶律重元本人却向皇帝兄长举报了母亲的阴谋。
耶律宗真十分感谢他,把他封为皇太弟, 并扬言皇位要兄终弟及。这位太弟比起耶律宗真的儿子们颇有能力,也获得了朝堂的一致认可。他愿意开口, 满朝文武都悄悄松了口气。
谁知道, 耶律重元一出口就是石破天惊。
“臣弟以为, 宋国妄自撕毁盟约在先,偷袭居庸关围而不打,看似是北上战线过长、匆匆鸣金收兵, 实则是对我大辽的挑衅之举。”
他说完后, 当即有人表示不满意了。
“怎么可能?”
“弱宋怎敢挑衅我大辽骑兵?”
可是大辽最引以为傲的骑兵, 不是已经被宋国的地上神雷灰溜溜赶回了老家了吗?
耶律重元面色倏然冷了下来:说难听的实话注定是遭人讨厌的角色。但在他看来,事实摆在面前,却蒙着头假装充耳不闻的人更可笑。
难道在这个朝堂上, 不会只有他和阿兄两个看清局势之人吧?耶律重元一想到此种可能,就忍不住倍感绝望。
他扫视一周:“那你们说,若宋朝盘踞居庸关,时不时突袭骚扰,我大辽该如何防备为好?”
“当然是派兵……”
“派兵的军饷谁来出,你出吗!?”
朝堂上复又一片静寂。反调彻底消失之后耶律重元才继续说道:“所以,依臣弟之见,辽宋如今攻守之势已然殊异。以宋国对南州的执念,他们迟早会卷土重来。吾等当早做准备。”
“但你方才不说派兵不……”
“所以臣弟恳请陛下,早日再派使节出使宋国!以摸清宋国之虚实!”
“哦?派使节?”刚才一直不言不语的耶律宗真似乎来了点儿兴趣:“除了探清虚实外,这使节要和宋国谈些什么呢?”
“自然是谈和平。”耶律重元说道:“至少在秋收以前。”
秋收时分,人精装马也贴膘,才是他们辽军最强也最有余裕的形态。在那以前,他们大辽必须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朝堂上谁都清楚,他们短时间内打不起第二次仗。
“所以,使节团要和宋国约定,他们虽盘踞居庸关,但不可骚扰我等。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付出一些钱财或土地。”
耶律重元说出这句话时,是做好了挨一顿骂的准备的。但出乎他意料,无人反对,就连远远坐在上首的兄长也没有骂他“丧气话”“有辱我国威”之类的话。
“付出土地”几个字,让他们陡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即使那只是下策、备用方案。
耶律宗真只问了一个问题:“那么,谁愿意率使团出使宋国?”
耶律重元陡然跪下:“臣弟愿往!”
这个决定,在他主动提出“使节团”三个字时就做下了。或许在未来的史书上,他会成为不光彩的屈辱的名字。但是耶律重元愿意,为了他国家能越过这艰难一步,他甘愿背负骂名。
这是短期之内,辽国第二次出使大宋。比起上一次前去谈判云州和岁币的使团,耶律宗真的重视程度显然高了很多。就连送给“异父异母的亲弟弟”大宋官家的礼物,他也亲自过问一遭。
但是吊诡的事情出现了。明明领头人是当朝皇太弟,但愿意充当副使、使节团成员的人却寥寥无几,差点让耶律重元成了个孤零零的光杆司令。最后,还是耶律宗真捏着鼻子,一对一和群臣谈过后,才又招来几人一同出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