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书版) 第537节(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
  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
  第二章 宁远,决战
  五月二十八日,皇太极抵达宁远。
  一年前,他的父亲在这里倒下,现在,他将在这里再次站立起来——反正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然而当他靠近宁远城的时候,却看见了一幕奇特的场景。
  按照惯例,进攻是这样开始的,明军守在城头,架设大炮,后金军架好营帐,准备云梯、弓箭,然后开始攻城。
  但这一次,他看到的,是整齐的明军——站在城外。
  总兵孙祖寿率军,驻守西门,满桂、祖大寿率军,驻守西门,其余兵力驻守南、北方向。宁远守军共三万五千余人,位列城外,准备迎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