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顾月霖弄来一份名单,确认六名同窗都通过了庶吉士考试,又为恩师和萧允添一份欣慰之情。
  他与那六位同窗并不曾走动过,只是相互送了道贺的帖子和几色礼品。
  因为他以前与六个人并不相熟,有四个见了面都未必认识,那六人也不是杜华堂那样一门心思攀交情的。
  这样更好,相互省心。
  时年四月,顾月霖正式到翰林院当差。
  翰林院修撰,从六品,负责掌修实录、进讲经史等。说实话,顾月霖觉着这差事没什么意思。不论怎样,都要为着来日尽心尽力。
  好在顶头上峰是乡试的主考官之一尹学同,同僚也都是和善的人,看他年岁小,都会先一步提点一些事。
  在翰林院的一大好处,是少有突发事件,一般都可以按时上下衙,谁家里但凡有点儿喜事,就会宴请同僚。
  顾月霖被邀请时,也随大流前去,随后再找由头回请。能在翰林院稳稳当当混日子的,都是才学见识被朝廷认可的人物,他不会小觑任何一个,再者,与这些人坐在一起扯八卦,总能听到些京官圈子里的弯弯绕,和官场中一些不成文的规矩。
  顾月霖在人前,一向给人温良如玉的感觉,翰林院的官员见新科状元一丝傲慢孤高也无,岁数又都比他大了一截,权当对待自家小兄弟、晚辈似的,跟谁说起都是满口赞许,亦打心底理解了皇帝的喜悦因何而起。
  皇帝本来想的很好,笃定自己能时不时与顾月霖下下棋聊聊天,实情却不允许:在外的长宁时时有加急信件传回,需要加固的堤坝、开辟引流出口都需要户部、工部落力支持。没人没钱的话,她什么都做不成。
  兄妹两个心急如焚,同时施行铁腕铁血手段,压着相关的官员、官府务必从速行事,并督促工匠保证质量。
  只凭长宁一个人,不可能细致地转到北直隶各处河道,好在她边走边挖掘相关人才,再请皇帝授命这类人为钦差,辅助她去指定地带巡视。
  事实证明,只要有钱有人有决心,尤其在朝廷大力倡导的情形下,连奇迹都做得成,何况需要抓紧完成的任务。
  时光悠然前行,到了四月中旬。
  长宁的信件又至,这次是翔实地阐述了可喜的情形,以及无法更改的事实:有的城镇地势太低,不论用什么法子,都不能改变房屋田地被淹的事实。
  对于这种情形,只能在降雨前夕及时派遣官兵,援助居民迁移到安全所在。事发前几日便迁移,百姓绝对不肯,且会引发民心浮动,一个疏忽就会闹出大事,到事发前夕便可用钦天监的预测说事。
  幸好皇帝与魏阁老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层,当下传密旨给相关官府、军营,先决条件是听凭长宁长令。
  已全力尽人事,最终只能听天由命,多思无益。
  皇帝唤来翰林院大学士尹学同,问起顾月霖当差的情形。
  尹学同回禀:“状元郎待人谦和有礼,对差事勤勉尽心,而且做事利落得紧。臣想着多给他些差事,却又不合旧例,只好拿给他一些值得反复阅读典籍,好歹可以消磨时间。”
  皇帝笑了,又问了问新科榜眼、探花的情形,便让尹学同去忙。
  到午后,百无聊赖,正想着唤顾月霖过来下棋,皇后与安阳公主求见。
  皇帝不想见皇后,却不能不顾着女儿的颜面,便命人请进来。
  安阳公主是贤妃所生,今年十六,样貌做派却是一团孩子气。
  进门来,礼毕落座后,安阳公主羞答答地看皇后一眼。
  皇后一笑,对皇帝道:“都说女大不中留,果然不假。方才臣妾到贤妃妹妹那里坐了坐,得知安阳心有所属,却不敢告知皇上。臣妾倒是很乐意促成一段良缘,便带她过来了。”
  皇后只要拐弯抹角地说话,通常就没好事。皇帝和声问道:“怎么回事?”
  “安阳相中的,正是皇上青睐有加的新科状元郎。”皇后笑道,“安阳已先后几次溜出宫去,为的不过是远远看上一眼。”
  “母后……”安阳红了脸,垂着头,扭着手里的帕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