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高考前,我在科学圈火爆了 第16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控核聚变技术不仅是人类先进技术的摇篮,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真正体现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也是我们,必须去突破的技术难关!”
  “目前国内,大家的研究,主要以磁约束惯性约束,托卡马克为主,本次金乌工程,不准备走常规路线,当然,仿星器装置,各位前辈应该也不陌生!”
  “凌云?”
  “德意志的wega?螺旋石x--7?”顿时,两道声音几乎同时响起来,是华南研究所的万院士和西南研究所的贺院士。
  作为聚变领域的带头羊,他们对国内外聚变领域的信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吴桐提起仿星器装置,他们顿时就反应过来,这也是与会众人慢半拍后,信息敏锐,根底扎实的众人同样的反应。
  只是,好好地成熟经验托卡马克不去走,反倒去摸索算是冷门的仿星器装置,这就是年轻学者做项目的通病,想一出是一出吗?国家也要拿这诺大的工程陪个娃娃玩吗?凌云当年的失败,上面已经忘却了?
  有那性情急躁的,已经忍不住就要脱口而出,只是被身边还算理智敏感的同伴阻拦,但是室内此刻,尽皆一片寂静,近乎质问的目光,再次聚集到吴桐身上。若是不能给他们足够立足的理由,不能说服他们,恐怕项目就到此为止了,他们绝对不会陪着年轻人胡闹,拿他们一生夙愿追求开玩笑!
  “我知道,托卡马克装置对大家来说,这是研究日久的主流,大家对我有质疑,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大家作为聚变人,仿星器装置的优越性,诸位前辈应该都清楚的!或者我不礼貌的问大家一句,大家对托卡马克装置,有成功走下去,示范堆点火的完善可能吗?”
  这个问题的抛出,现场更加寂静了。专业的事情,其实还是专业的人更明白。虽然国内外不乏对itre的吹捧,国内也不乏有诸多媒体对east的每一次成果的欢呼雀跃,花好朵好,似乎可控核聚变实现真正掌控就在眼前
  但是,真正从事于这一领域工作的诸位院士学者,则是相对要谨慎的多。
  因为很多东西,在外行看来或许是一
  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但对于内行而言,甚至连阶段性的成果都不能算的。他们甚至早就不发有人悲哀感叹,多少年还是在以秒做单位的托卡马克装置,可能是一条无法走通的绝路。
  “吴总更看好仿星器装置?”沉寂了好一会儿,西南研究院的贺院士率先开口,他得了老师隐晦提醒,本次聚变项目负责人可能会超出他的预料,但是,老师点明他,要相信上面,不会在这样严肃的事情上面开玩笑,必要时,务必要代表支持上面的决策。
  直至现在,他才算真正明白,老师的点拨究竟为何,一则是项目负责人,超出常人所料,二则是,上面支持立项的工程选择,再次超出他们的预料范围。竟然要放弃多年耕耘的托卡马克装置,改换仿星器装置!
  这也就是代表着,上面放弃了对之前诺大的科研投注,不惜沉没成本!能让上面这样不惜代价支持,是不是,上面也更看好仿星器装置?或者说是更看好提出这种提议的吴桐呢?那么,能让上面这样倾力支持,吴总所代表的份量,可能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重!
  是以,贺院士在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已然带上了敬称。把吴桐,放在与他们同等的位置。本身,吴桐虽然年轻,但是的确是与他们位置平等,今年新晋增选的科学院院士,说句不客气的,吴桐在数学界的份量,比他们都更加重。
  不只是贺院士想到了这点儿,嗅觉灵敏,反应快的,这会儿,心里都不约而同有了类似的思量,熟识的几位大拿,目光互相交汇,转而又把探寻的目光再次聚拢在吴桐身上。
  第417章
  鼎力
  “是的,托卡马克,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不在少数,虽然是主流,但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路。
  仿星器装置,虽然研发条件相较于托卡马克困难了些,但是优势之处,想必诸位前辈都很明晰,不需要我再赘述!
  我有幸在超导材料有所进步,同时在第一壁材料上也有所进展,此次金乌工程,是走仿星器装置的路子!“吴桐并不是说她想如何,或者说她准备如何,而是平铺直述,她的决定。多个项目的沉淀,不仅铸就了吴桐的研发风格,也铸就了吴桐的经验底气。
  不言而喻的坚定信心和底气,是能让与会众人轻易而举得到能够感受到。这不是轻易,初出茅庐的新手,而是如他们一般,有着足够成功经验才能奠定出来的成熟科研气质,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具备的。
  “第一壁材料有进展?”万福年惊讶的重复?他耳朵没有听错吧?前面才说吴桐在超导材料上有所进展,简单的数据的确是超越性进展,这连第一壁材料,也有突破了?什么时候,突破这么容易,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
  “还算顺利,近两日刚有突破,会议开始前,进行了中子辐射简测,无明显辐射损伤,配合我预研中以液锂层回收中子,以定向金属做反射的三明治设计,以及超导线圈强磁场、等离子体新约束程序约束、预期能够实现稳定长时间运转!”
  吴桐从不打没准备的仗,孤胆英雄是很可敬,但是能够周全准备的情况下,谁又愿意做英雄!准备走仿星器装置这条路,她就已经标注出完善的攻克流程、以及技术配套突破。
  没有三两三,哪敢上梁山?实打实的可实现突破,才是吴桐坐在这里,有信心说服这些业界大拿,能够信服跟着她一起攻坚这个大工程的源泉。
  与坐众人,可以说凝聚着中华聚变领域最尖端的那一撮。方案可不可行,一听就能辨认,吴桐将她的设计一经宣导的,顿时让与坐众人眼中尽皆酝酿起了浓厚的思索和饶有兴趣的感悟。
  多有意思的研发思路,绝了,若是如吴桐这样的去设计,仿星器装置,真得大有可为!
  有那反应更快的,将这些设计思路里的依据原理反推一番,不由得近乎拍案惊绝,若是吴桐没有虚言,对于外界困扰着仿星器装置的重大难关,在吴桐手里,相当于已经重点攻克,只待装机实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