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元璋:“内阁、丞相、内阁……”
  朱标:“父皇,从来都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因时而变才是正道。”
  ……
  【厂卫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对大臣多有猜忌,于是,他恢复了被朱元璋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实施明朝的特务政治。】
  【永乐十八年,为了限制锦衣卫的权利,朱棣又设置了东厂,东厂由亲信太监掌权,在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也提高了宦官的地位。】
  朱元璋:“呵呵,以后不要事什么都怪到朕的身上,朕也没见你们遵从朕的祖训。”
  【由于靖难之役中,南京城的很多宦官为朱棣提供情报,朱棣继位后,就投桃报李,开始重用宦官。】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还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此举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朱元璋:“宦官监军?你忘了唐朝的边令诚、鱼朝恩了吗!”
  朱标:“你将宦官当做自己的耳目和心腹,他们将来也会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明朝虽然涌现出了郑和等杰出的宦官,但更多的还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这样的祸国之辈,明朝的宦官之祸也由此开始。】
  ……
  【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破坏,史称“淮以北鞠为茂草”。朱棣对此十分忧心,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才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评论区
  “明朝的军事屯田起源于朱元璋时期,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耕牛和农具,由当地军队负责组织兵士进行屯田。朱棣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使得军队的军粮基本上做到了自给自足。”
  ……
  【朱棣还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评论区
  “永乐元年(1403年),浙江西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灾,但地方政府治理不力,导致灾情持续恶化。”
  “朱棣派遣夏原吉前往灾区,夏原吉自幼熟读经典,对于中国历代治河疏浚的方式十分熟悉,他亲赴现场,勘探地形,得出自己的结论:治水的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能够畅流入海。”
  “夏元吉调集了十多万人进行施工,他也身着布衣,亲赴前线指挥,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疏浚了吴淞江,开拓了黄浦江,还根据沿岸地形开设了闸门,从而有效控制了泄水和涨潮。”
  “夏原吉的治水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后世史书称为治水能臣!”
  “除了治水,他在财政方面的能力也极为突出,在他的精心计算下,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充足。”
  “夏元吉为人清廉正直,敢于犯颜直谏,掌管国家财政多年,家里却只有布衣瓦器……”
  这可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官员模板:“这才是大明需要的好官!”
  可惜,大明的好官都没有好下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为边储空虚、内外俱疲,夏原吉反对朱棣继续北征,被朱棣厌恶下狱……
  【朱棣还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田,实行迁民宽乡,促进生产,蠲免赈济,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永乐年间“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的最高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