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2 / 3)
评论区
“朱棣五次亲征北伐却没有给国家百姓造成多少伤害,也没有得到穷兵黩武的评价,就能知道他的文治有多么出色了。”
“这其中也有多年监国的常务副皇帝朱高炽的一份功劳!”
朱棣幽幽道:“常务副皇帝?”
朱高炽:“……”
【朱棣将朱元璋设置的九大塞王都迁往内地,北方边疆顿时兵力空虚。以大将镇守边镇难免会出现唐朝的藩镇割据。以藩王镇守边疆,朱棣自己就是前车之鉴。】
【臣子不可信,宗亲也不可信,但蒙古人时刻威胁着边疆的安全……朱棣没有任何畏惧,他愿以天子之身镇守国门!】
评论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真的太钢了,朱棣也太钢了!”
朱标不敢置信的看向朱棣,“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怎能以身犯险!”
朱棣:“南京距离蒙古草原太远了,臣弟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愿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四通八达。几乎所有占据中国南方的政权都以南京作为首都,朱元璋也不例外。】
【明朝统一后,朱元璋也想要将都城迁往北方,汴梁、凤阳都曾是朱元璋看中的目标,但这两座城市久经战乱,早已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之后,朱元璋又命太子考察长安、洛阳,但太子朱标的不幸逝世,让朱元璋再也提不起迁都的心思。】
【因此,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的南京城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修建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南京国子监的学生多达万人,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都在此学习……】
【但南京距离北方太远,明朝只能通过藩王来实现对控制北方大地的有效控制,这是南京做为都城最大的弊端!】
【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430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
【这么多年的分裂,使得南北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已经大到无法弥合的地步,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便是这种分裂的具现!】
朱元璋:“南、北、榜?”
【明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任命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王府纪善白信蹈为副主考。】
刘三吾心里一咯噔,科举主考官本是个极其荣耀的职位,但若是出现了问题,那就得三族陪葬了!
【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在当时堪称大儒!】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当下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
【他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明史》上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选择他为主考,既是朱元璋对他本人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此次会试录取了五十二名贡士,被称为春榜(南榜)。但这五十二人全都是清一色的南方人,北方人一个都没有上榜,即便是在南北差异极大的明朝也是前所未见的!】
朱元璋眼眸微眯,他意识到这件事所带来的麻烦,若是处理不好,定会引发北方士子的动荡!
朱标:“南方的经济文化确实比北方发达,但北方士人一人未取,这可就不太正常了。”
【六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学子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一时间,南京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主考官收了钱,有人说主考又地域歧视,这些说法有鼻子有眼,让几位主考官百口莫辩,朝堂上下无不震撼!】 ↑返回顶部↑
“朱棣五次亲征北伐却没有给国家百姓造成多少伤害,也没有得到穷兵黩武的评价,就能知道他的文治有多么出色了。”
“这其中也有多年监国的常务副皇帝朱高炽的一份功劳!”
朱棣幽幽道:“常务副皇帝?”
朱高炽:“……”
【朱棣将朱元璋设置的九大塞王都迁往内地,北方边疆顿时兵力空虚。以大将镇守边镇难免会出现唐朝的藩镇割据。以藩王镇守边疆,朱棣自己就是前车之鉴。】
【臣子不可信,宗亲也不可信,但蒙古人时刻威胁着边疆的安全……朱棣没有任何畏惧,他愿以天子之身镇守国门!】
评论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真的太钢了,朱棣也太钢了!”
朱标不敢置信的看向朱棣,“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怎能以身犯险!”
朱棣:“南京距离蒙古草原太远了,臣弟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愿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四通八达。几乎所有占据中国南方的政权都以南京作为首都,朱元璋也不例外。】
【明朝统一后,朱元璋也想要将都城迁往北方,汴梁、凤阳都曾是朱元璋看中的目标,但这两座城市久经战乱,早已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之后,朱元璋又命太子考察长安、洛阳,但太子朱标的不幸逝世,让朱元璋再也提不起迁都的心思。】
【因此,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的南京城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修建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南京国子监的学生多达万人,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都在此学习……】
【但南京距离北方太远,明朝只能通过藩王来实现对控制北方大地的有效控制,这是南京做为都城最大的弊端!】
【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430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
【这么多年的分裂,使得南北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已经大到无法弥合的地步,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便是这种分裂的具现!】
朱元璋:“南、北、榜?”
【明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任命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王府纪善白信蹈为副主考。】
刘三吾心里一咯噔,科举主考官本是个极其荣耀的职位,但若是出现了问题,那就得三族陪葬了!
【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在当时堪称大儒!】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当下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
【他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明史》上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选择他为主考,既是朱元璋对他本人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此次会试录取了五十二名贡士,被称为春榜(南榜)。但这五十二人全都是清一色的南方人,北方人一个都没有上榜,即便是在南北差异极大的明朝也是前所未见的!】
朱元璋眼眸微眯,他意识到这件事所带来的麻烦,若是处理不好,定会引发北方士子的动荡!
朱标:“南方的经济文化确实比北方发达,但北方士人一人未取,这可就不太正常了。”
【六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学子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一时间,南京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主考官收了钱,有人说主考又地域歧视,这些说法有鼻子有眼,让几位主考官百口莫辩,朝堂上下无不震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