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2 / 3)
“公元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改国名为朝鲜。此时,北元已经分散成了诸多小部落,对大明再也构不成威胁,但朝鲜与明朝依旧存在着潜在的疆域矛盾。”
“直到永乐朝时期,永乐帝亲征漠北,在辽东设置铁岭卫,对高丽形成了军事威胁,两国关系才走上正轨。”
“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对日本发下国书,要求他们解决沿海的倭寇问题,但日本不仅没有来朝贡,还砍了使者的脑袋,纵容倭寇继续侵扰沿海。”
“朱元璋十分愤怒,却因为担心重蹈元朝两次征讨失败的覆辙,放过了日本。”
“也给明朝留下了深远的隐患……”
“还有安南也不安分,安南的国王陈日煃很希望能够得到明朝庭的册封,但他在洪武二年就死了。他死后,安南政局混乱,五易其主,明朝默认了安南权位交替的事实,没有干预安南内政。”
“但安南却将明朝的大度当做可欺,纵兵袭扰广西。”
“等到黎季犛当权之时,开始明目张胆侵夺明朝的土地,朱元璋遣使讨要土地,安南却丝毫没有归还之意,朱元璋也忍下了安南的挑衅。”
“真正安分的只有琉球、占城、暹罗、浡泥这些小国。”
【设立不征之国为明朝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得明朝能够集中精力稳定民心,恢复民生,也将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北方,致力于消灭北元!】
【明朝与这些不征之国建立了宗藩关系,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这体现了明朝的大国担当!】
【但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朝的领土扩张,使得明朝在对外关系上相较于汉唐显得较为保守,也阻碍了明朝探索世界的脚步。】
评论区
“寸土必争!”
“没有任何土地是没用的。”
“你所认为的贫瘠并不是真正的贫瘠。”
“此刻不为中国患,不意味着将来不会成为心腹大患。”
“虽说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
“……”朱元璋暗暗下定决心,什么不征之国,凡是不安分的他绝不会容忍!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
【朱元璋以乞丐之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大明,再创华夏,功劳卓著!】
【但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就变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无疑是对农民起义的背叛。】
评论区
“古代社会的农民起义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朱元璋的雄才伟略是值得肯定的!】
评论区
“如果不是海禁、缠足、殉葬、贞节牌坊等一系列政策,朱元璋有望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比肩的千古一帝!”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为大明王朝设计了一份自以为完美的政治制度,一个自以为合格的继承人,但他死后不久,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就被打破!】
【公元1398年,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返回顶部↑
“直到永乐朝时期,永乐帝亲征漠北,在辽东设置铁岭卫,对高丽形成了军事威胁,两国关系才走上正轨。”
“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对日本发下国书,要求他们解决沿海的倭寇问题,但日本不仅没有来朝贡,还砍了使者的脑袋,纵容倭寇继续侵扰沿海。”
“朱元璋十分愤怒,却因为担心重蹈元朝两次征讨失败的覆辙,放过了日本。”
“也给明朝留下了深远的隐患……”
“还有安南也不安分,安南的国王陈日煃很希望能够得到明朝庭的册封,但他在洪武二年就死了。他死后,安南政局混乱,五易其主,明朝默认了安南权位交替的事实,没有干预安南内政。”
“但安南却将明朝的大度当做可欺,纵兵袭扰广西。”
“等到黎季犛当权之时,开始明目张胆侵夺明朝的土地,朱元璋遣使讨要土地,安南却丝毫没有归还之意,朱元璋也忍下了安南的挑衅。”
“真正安分的只有琉球、占城、暹罗、浡泥这些小国。”
【设立不征之国为明朝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得明朝能够集中精力稳定民心,恢复民生,也将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北方,致力于消灭北元!】
【明朝与这些不征之国建立了宗藩关系,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这体现了明朝的大国担当!】
【但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朝的领土扩张,使得明朝在对外关系上相较于汉唐显得较为保守,也阻碍了明朝探索世界的脚步。】
评论区
“寸土必争!”
“没有任何土地是没用的。”
“你所认为的贫瘠并不是真正的贫瘠。”
“此刻不为中国患,不意味着将来不会成为心腹大患。”
“虽说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
“……”朱元璋暗暗下定决心,什么不征之国,凡是不安分的他绝不会容忍!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
【朱元璋以乞丐之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大明,再创华夏,功劳卓著!】
【但成为皇帝的朱元璋脱离了农民的身份,就变成了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无疑是对农民起义的背叛。】
评论区
“古代社会的农民起义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朱元璋的雄才伟略是值得肯定的!】
评论区
“如果不是海禁、缠足、殉葬、贞节牌坊等一系列政策,朱元璋有望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比肩的千古一帝!”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为大明王朝设计了一份自以为完美的政治制度,一个自以为合格的继承人,但他死后不久,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就被打破!】
【公元1398年,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