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辙不甘心:“这本就是直言极谏科的考试,为何不能直言上谏?”
  苏洵摇摇头:“还是两个孩子呢……”
  【公元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兄弟回乡守孝。等到他们再次回到朝堂之时,正是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欧阳修在内,都因反对新法被排挤出朝堂,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范仲淹:“当年你我一起推动庆历新政,如今为何又要反对熙宁变法?”
  欧阳修:“范公不曾大动干戈,我也想通过修修补补解决大宋的问题。但王安石要变祖宗之法,弃儒家之道,行法家之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天幕的话为王安石变法盖棺定论,但人心里的成见却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
  【苏轼冷眼旁观,见到变法派过于激进,官吏任命不当,新法仓促推行,对普通百姓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便上奏批评新法的弊病。】
  【但此时还是熙宁四年,正是王安石与宋神宗的蜜月期,变法进行的如火如荼,苏轼被变法派一致针对,只能自请出京,前往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他的身上多了一个守旧派的标签,成为变法派的眼中钉!】
  【此后数年,苏轼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深入基层百姓,了解民间疾苦。】
  【他任职徐州知州期间,恰逢黄河决口,梁山泊泛滥,清水河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城中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拦住他们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
  【苏轼以身作则,带领徐州军民抵抗洪水肆虐,没日没夜的修筑长堤,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写诗文言志,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