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早有文章惊海内,何妨车马走天涯?”
  ……
  【天宝八载,睢阳太守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华,举荐其参加有道科考试,这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高适终于高中,得到封丘县尉之职。】
  【在封丘县尉的任上,高适却很是苦闷,这个微末小官不仅需要对长官趋炎附势,还要压迫底层百姓,高适做的很不开心。】
  【天宝十一载,高适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举荐下,前往河西投奔哥舒翰,哥舒翰慧眼识人,认为高适是奇才,高适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成为哥舒翰帐下的掌书记。】
  【这一年,高适已经五十二岁了!】
  刘备:“只要心怀志气,年纪便不是阻碍。”
  高适眼前一亮:“某要去河西,去投奔王将军、哥舒将军!”
  李白杜甫也很感兴趣:“同去,同去!”
  【天宝十二载,高适跟随哥舒翰出击吐蕃,收复洪济、大漠门等城,收复黄河九曲部落。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建功边塞的梦想,用诗歌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若是没有意外,高适的余生可能都会在西域边疆度过,与他的祖父一样,马革裹尸,守卫边疆……但意外还是来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哥舒翰奉命镇守潼关,高适作为监察御史随军出征。】
  高适喃喃道:“潼关……”
  【天宝十五载,潼关失守,高适孤身逃回长安,建议皇帝开府库招募壮士,并自告奋勇,愿死守长安,但却遭到群臣反对,皇帝也失去了信心。】
  【李隆基逃亡蜀地,高适孤身追赶,终于追上皇帝,献上了自己的奏疏《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李隆基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四镇节度使,命其收复两京。同时又封永王李璘为四镇节度使,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三镇节度使,丰王李珙为武威都督、四镇节度使。】
  【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李隆基依旧在玩平衡之策,分封诸王镇抚各地,高适极力劝谏,却无法改变皇帝的主意。】
  评论区
  “这个建议是房琯提的,李隆基想都不想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房琯虽是宰相,却不通兵事,用人不当,不仅给李隆基出了这个昏招,还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不出高适所料,永王李璘很快就叛唐自立。”
  ……
  【李亨在灵武继位,自立为帝,永王李璘抗旨不尊,拥兵自立。高适分析了江东的形式,断言李璘必败,李亨听后深感震动。】
  【李亨封高适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命其带兵平叛。】
  【高适在战前便暗中分化李璘部众,李璘的部下见朝廷大军来势汹汹,觉得跟着李璘没有前途,纷纷离开李璘。于是,大军不战而溃,李璘兵败被杀。】
  【这场叛乱仅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就被平定,造就了高适的美名,却也将李白打入了泥潭!】
  李白:“……”
  对比太过惨烈,李白不想说话,只想一醉不醒!
  高适觉得自己似乎忘记了什么,他绞尽脑汁,终于灵光一现:“新皇登基……是睢阳!睢阳保卫战正在进行中!”
  他不自觉的屏住呼吸,淮南与河南相邻,不知历史上的他可曾为睢阳的百姓做过什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