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的诗文大家,也让我们对中唐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韩愈的《师说》揭露了因为当时科场的黑暗,朝廷的腐败,吏治的混乱。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从而放松学业,朝堂上下都看不起教书之人,士大夫既不愿求师,也羞于为师的社会现状。】
  天幕上也出现了韩愈的文章:
  孔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吾师!”
  朱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纯可以当着作者的面,听他讲解文章背后的故事:“这是博士在贞元晚年做的文章吧,朕也曾听人讲过。”
  韩愈:“回陛下,臣当时担任四门博士,却发现国子监学子作风散漫,耻于下问,长此以往,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庸庸碌碌之辈,如何能协助陛下治理国家!”
  【白居易的《卖炭翁》揭露了宫室制度的腐败本质,《观刈麦》描述了普通百姓的贫苦生活,他们在两税制之外还要承担繁重的苛捐杂税。】
  李适:“怎么还有一个《观刈麦》,白卿到底写了多少诗?”
  白居易:“臣也记不清了。”
  可惜写了这么多也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抓蛇抵税,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现状!】
  李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民间居然有如此多的苛捐杂税吗?”
  白居易:“地方官吏、节度使擅自加税,各地赋税标准不一,百姓承担着繁重的赋税,朝廷却一无所知。”
  【韩愈的《谏佛骨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迷宗教,以佛教自欺欺人,不听劝谏,试图逃避现实的宪宗皇帝……】
  李纯:……
  【中唐的诗人大多活跃于宪宗元和年间,我们都知道白居易被贬了,韩愈被贬了,刘禹锡、柳宗元被贬了,李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因此我们对宪宗李纯便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个昏庸无能、不能识人的昏君!】
  李纯三观破裂:“难道朕留在史书上的形象便是如此吗?”
  【但事实如何呢?】
  【唐宪宗李纯是顺宗李诵的长子,但他的母亲曾是曾祖李豫的才人,他的一个弟弟被祖父李适收养为子,因此家庭关系颇有些混乱。】
  评论区
  “后来李纯迎娶了郭子仪的孙女为妻,这位姑娘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之女,升平公主与德宗李适是兄妹,按照辈分郭氏应该是李诵的表妹,却嫁给了他的儿子李纯。”
  “郭氏父辈有功于朝,母亲又是皇室公主,因此颇受宠爱,他们的长子李宥,就是后来的唐穆宗。”
  郭子仪嘴角抽搐:若是他活着,定不会让自家再与皇室联姻。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总有一种朝不保夕之感……
  【他出生第二年祖父德宗继位,幼年又经历了奉天之难,被迫早熟。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不凡的天赋。】
  【宪宗李纯的偶像是唐太宗,和开元年间的唐玄宗,他想要做到“太宗之创业”、“玄宗之治理”,但最后却活成了一个小号的唐玄宗!】
  李隆基:“此言何意?”
  李纯:“难道是先明后暗……”
  朱元璋吐槽:“就你还敢说效仿太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标:“宪宗是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皇帝,却半途而废,殊为可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