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凛然大义,与叛军据理力争,最终被叛军缢死,终年七十六岁。他死后,谥号文忠,德宗为他废朝五日,三军为其痛哭!】
  第328章 安史之乱
  【忠臣义士坚守在大唐的每一座城池,朝廷也没有停止进攻的脚步。】
  【公元757年十月,唐军顺利收复两京,安庆绪带着1300人逃亡邺城,唐军乘胜收复了河南、河东诸多郡县。】
  【但因为肃宗李亨忙着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京,没有及时派遣军队追击安庆绪残部,安庆绪得到充足的时间重整旗鼓,很快便聚集了六万多人。】
  刘邦:“身为太上皇就要有太上皇的自觉,还回来做什么!”如同他父亲一样安分的太上皇才是最好的太上皇。
  【安庆绪弑父上位,十分忌惮与安禄山一起起兵的史思明,派遣使者想要将史思明的军队调走。史思明也不甘于人下,他囚禁了使者,带着本部十三个郡和八万大军投降唐朝,被授予范阳节度使之职。但仅仅半年后,史思明便再次叛出朝廷……】
  李世民:“这样的叛军居然能持续八年之久,大唐皇帝不会是他们的内应吧。”
  如果隋末乱世的诸侯也如此天真,如此不分轻重忙于内斗,那平定天下根本用不了七年时间。
  评论区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原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夺的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想要将范阳占为己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分都在史思明麾下,安庆绪可指挥不了那些军队。”
  “史思明向唐朝奉上了归降书,愿以所部13郡以及8万兵马投降唐朝。唐肃宗闻言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
  “史思明根本不是真心投降,他暗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的警觉。唐朝廷计划彻底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再次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
  【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镇节度使,率领各部人马共计二十万大军,后增至六十万,围攻逃到邺城的安庆绪。李亨却为了防范武将不设元帅,只派了宦官鱼朝恩做监军,监督九路大军行动。于是,九路兵马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指挥,如同一盘散沙。】
  所有对军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更何况,九路唐军根本没有元帅!
  李世民已经彻底失望了,“李亨还不如李隆基。”
  唐初的将领无不庆幸自己的好运,他们所求不多,只想遇到一个正常的皇帝啊!
  评论区
  “鱼朝恩深得李亨的宠信,早年被派遣为李光弼的监军,在此战中被任命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这是李亨创造的新官职,相当于天子特使,可以取代元帅的职能,因此,鱼朝恩拥有统辖九路大军的最高指挥权!”
  “边令城的教训,李亨是一点都没有吸取到!”
  “李亨被节度使起兵叛乱吓到了,从此以后,武将再也得不到皇帝的信任了。”
  “九路大将不想落得高仙芝、哥舒翰的下场,就只能听宦官的指挥。”
  “鱼朝恩是第一个,但却不是最后一个。”
  ……
  【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围攻卫州,以弓弩手伏击安庆绪,诛杀叛将安庆和,之后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击败叛军,先后斩首3万余人。】
  【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团团包围,他立刻派人向史思明求援,为了得到援助,安庆绪许诺将皇位让给史思明。】
  【史思明带着13万大军从范阳南下救援邺城,十二月,史思明出其不意,击败崔光远夺取了魏州,兵锋距离邺城仅六十里,但他却没有直接出手,而是按兵不动,在魏州观望态势。】
  李绩:“史思明想要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