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2 / 3)
李世民:“前朝宦官造成的混乱还少吗,李隆基怎么敢信任宦官!”
李隆基:“高力士如此忠诚又有军事才能,两次政变中都站在朕的身边,为朕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其他宦官也是朕的亲信,他们便是朕与节度使沟通的桥梁。”
【东汉的十常侍比起唐朝的宦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唐朝的宦官手握军权,可以随意废立皇帝,权倾朝野,一手遮天,这些都是从玄宗时期开始的。当然,这是后面的故事,我们暂时搁置。】
李隆基看高力士的眼神都不对了。
高力士:冤枉啊!
【高仙芝军中的监军名为边令诚,边令诚一门心思想要插手军令,高仙芝自然不会同意,边令诚便怀恨在心。】
评论区
“边令诚很早便是高仙芝的监军,他时常干扰军事部署,让高仙芝极为不悦。边令诚一再向高仙芝索贿不成,因此对其十分记恨。”
“边令诚就是当时监军太监的代表,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等到安禄山攻陷长安,还是边令诚带头打开城门的。”
……
【边令诚对李隆基进谗言,说高仙芝、封常清因为贪生怕死,才会退到潼关。李隆基大怒,不经调查便下了诛杀令,边令诚带着敕书赶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李靖不敢置信:“大战之前,临阵斩帅!”
李世民火气又上来了:“李隆基对军事一窍不通,只会用政治手段控制将军,他就没想过其他将士的感受吗?”
长孙无忌:“唐军的士气定会夭折,其他将领也得权衡一二了。”
……
【临死前,封常清说:我战败而死心甘情愿,但希望陛下不要小看安禄山,那样我也死而无憾了。随后,慷慨赴死!】
【高仙芝的罪名却不只是临阵退兵,还有克扣军饷和恩赐的东西。但高仙芝大呼冤枉,他对着全军将士道:“天在上,地在下,所有将士都在这里,我若是因为害怕才退兵,自然应该领死,若不是,还请你们为我喊冤。”全军将士都在高喊“冤枉!”】
【最终,高仙芝还是被斩了,与被他一手提拔的封常清死在了一起……】
此刻还在边疆与敌军作战的高仙芝、封常清突然有些心灰意冷,这样的君王,还值得他们效忠吗?
但想到巍巍大唐,想到大唐的百姓,他们又有了勇气,提起手中大刀,将满腔怒火发泄到敌人头上!
李世民痛哭:“是大唐对不起忠心的将军!”
年轻的李隆基立刻发下诏书,安抚边将,还在天幕的评论区刷新自己的罪己诏,希望大唐将士与百姓都能看到。
老年的李隆基却舍不下颜面,掩耳盗铃,很快他就会失去最后的机会了……
【高仙芝与封常清就这样死在了宦官的谗言,与君王的怀疑之下,大唐却无人能接替他们防守潼关,李隆基只能重新启用已经中风瘫痪在家休养的哥舒翰为元帅,镇守潼关!】
评论区
“哥舒翰中风,半个身子都动弹不得,连马都上不了了,还要给帝王收拾烂摊子。”
“最后还有那样的结局,可谓晚节不保。”
李白惊呼:“晚节不保?”
他可是盛赞哥舒翰的英勇,还想要为哥舒翰写一首诗呢!
此时的哥舒翰还在王忠嗣帐下为将,不由得眉头紧锁:马都骑不了,如何征战沙场,天幕没有说他的结局,他却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返回顶部↑
李隆基:“高力士如此忠诚又有军事才能,两次政变中都站在朕的身边,为朕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其他宦官也是朕的亲信,他们便是朕与节度使沟通的桥梁。”
【东汉的十常侍比起唐朝的宦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唐朝的宦官手握军权,可以随意废立皇帝,权倾朝野,一手遮天,这些都是从玄宗时期开始的。当然,这是后面的故事,我们暂时搁置。】
李隆基看高力士的眼神都不对了。
高力士:冤枉啊!
【高仙芝军中的监军名为边令诚,边令诚一门心思想要插手军令,高仙芝自然不会同意,边令诚便怀恨在心。】
评论区
“边令诚很早便是高仙芝的监军,他时常干扰军事部署,让高仙芝极为不悦。边令诚一再向高仙芝索贿不成,因此对其十分记恨。”
“边令诚就是当时监军太监的代表,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等到安禄山攻陷长安,还是边令诚带头打开城门的。”
……
【边令诚对李隆基进谗言,说高仙芝、封常清因为贪生怕死,才会退到潼关。李隆基大怒,不经调查便下了诛杀令,边令诚带着敕书赶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李靖不敢置信:“大战之前,临阵斩帅!”
李世民火气又上来了:“李隆基对军事一窍不通,只会用政治手段控制将军,他就没想过其他将士的感受吗?”
长孙无忌:“唐军的士气定会夭折,其他将领也得权衡一二了。”
……
【临死前,封常清说:我战败而死心甘情愿,但希望陛下不要小看安禄山,那样我也死而无憾了。随后,慷慨赴死!】
【高仙芝的罪名却不只是临阵退兵,还有克扣军饷和恩赐的东西。但高仙芝大呼冤枉,他对着全军将士道:“天在上,地在下,所有将士都在这里,我若是因为害怕才退兵,自然应该领死,若不是,还请你们为我喊冤。”全军将士都在高喊“冤枉!”】
【最终,高仙芝还是被斩了,与被他一手提拔的封常清死在了一起……】
此刻还在边疆与敌军作战的高仙芝、封常清突然有些心灰意冷,这样的君王,还值得他们效忠吗?
但想到巍巍大唐,想到大唐的百姓,他们又有了勇气,提起手中大刀,将满腔怒火发泄到敌人头上!
李世民痛哭:“是大唐对不起忠心的将军!”
年轻的李隆基立刻发下诏书,安抚边将,还在天幕的评论区刷新自己的罪己诏,希望大唐将士与百姓都能看到。
老年的李隆基却舍不下颜面,掩耳盗铃,很快他就会失去最后的机会了……
【高仙芝与封常清就这样死在了宦官的谗言,与君王的怀疑之下,大唐却无人能接替他们防守潼关,李隆基只能重新启用已经中风瘫痪在家休养的哥舒翰为元帅,镇守潼关!】
评论区
“哥舒翰中风,半个身子都动弹不得,连马都上不了了,还要给帝王收拾烂摊子。”
“最后还有那样的结局,可谓晚节不保。”
李白惊呼:“晚节不保?”
他可是盛赞哥舒翰的英勇,还想要为哥舒翰写一首诗呢!
此时的哥舒翰还在王忠嗣帐下为将,不由得眉头紧锁:马都骑不了,如何征战沙场,天幕没有说他的结局,他却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