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杨国忠就是大唐最大的搅屎棍啊。”
  “如果李隆基当真御驾亲征,哪怕战死在战场上,也好过后来的历史。”
  “还是放权给前线的将军吧,李隆基亲自微操怕不是唐军败的更快!”
  李隆基不服:“朕年轻的时候也曾亲自上阵杀敌的,怎么可能因此不堪!”
  群臣:你说的战场是指玄武门吗?
  “李隆基为何不学学汉景帝,直接杀了杨国忠,安禄山出兵的正当理由就没了,还能安抚因杨氏骄奢而不平的天下百姓……”
  刘启:“只杀人可不够,还得有把握打败叛军。”
  朱棣:“这就是战前祭旗,只要操作得当还能激发百姓同仇敌忾之心,一致对外!”
  朱元璋:“若是李隆基能如此决断,也就不是李隆基了……”
  第321章 安史之乱
  【大军压境,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命他的皇子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安禄山。】
  【唐朝的精兵都在边境,掌握在节度使的手中,不知何时才能赶来救援。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在长安、洛阳临时招募将士,新招募的士兵都是市井子弟,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时间训练,他们穿上盔甲,拿上大刀,立刻就要走上战场……】
  评论区
  “封常清率领六万未经训练的百姓,对战安禄山的百战精兵。”
  “他斩断河阳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但却无法抵挡叛军的兵锋,只能屡战屡退,最后退到了潼关。”
  ……
  【一个月后,安禄山攻破洛阳,封常清只能退守潼关,与高仙芝一起防守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世民已经平息了最初的愤怒,他语气冷静的询问诸位大将:“若你们是封常清,当如何抵挡安禄山的叛军。”
  李靖与李绩等人对视一眼,都在思索自己的应对之策,尉迟恭和程咬金等人已经按捺不住了。
  尉迟恭:“陛下,若是臣定会死守洛阳,誓死不退!”
  程咬金:“臣也愿为守城而死!”
  李世民却道:“战死沙场固然英勇,但何人来抵挡叛军?”
  李靖道:“封常清的大军都是临时征召的普通百姓,正面战场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安禄山的精兵。若是臣定会寻找一个绝佳的地形,以守代攻。洛阳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潼关才是最好的选择!”
  李绩也道:“只要坚守潼关,等待其他节度使的大军从后方包抄安禄山的叛军,危机自解!”
  李世民却有些忧虑:“封常清的选择是正确的,叛军虽一鼓作气打到了关中,但依旧是一支孤军,只要有一支精锐截断叛军的后路,叛乱即可平息。可是……为何安史之乱能持续八年之久呢?”
  当然是有人在拖后腿!
  【封常清与高仙芝一致认为,叛军军威正盛,唐军精锐尚未到达,只能坚守潼关,不能与叛军正面交锋!但李隆基听说封常清兵败,立刻削了他的官职,让他以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李隆基将军权、财权、政权都给了节度使,自然也会有自己的节制手段,除了扶持其他节度使互相制衡外,他还以宦官为监军,监督大将,分散权利。但此举也让宦官的权利逐渐扩大,最后不受节制。】
  此言一出,唐初的名将都躁动起来了。
  秦琼:“宦官监军,这不是捆缚大将的手脚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