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孝杰大呼冤枉:某哪里得罪狄公了……
  狄仁杰也满心疑惑:我为何要斥责王将军!
  “历史上的王孝杰是武周朝著名的大将军,打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以军功官拜左卫大将军。后来,王孝杰惜败于吐蕃大将论钦陵,被罢官。次年,他再次率军与契丹交战,因为后续部队未战先逃,寡不敌众,坠落山崖而死!”
  “不是电视剧里被人耍的团团转的铁憨憨……”
  “电视剧里的王孝杰暴躁、狂妄,却也忠诚、勇敢、耿直、敢于认错。”
  “历史上的他战死在了与突厥之战中,电视剧里的他死里逃生回到了幽州,却又被人陷害,一人背负了所有的罪名……”
  “公元691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宰相,四个月后,他便被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
  “当时的律法规定,如果自行承认谋反就可以减免死刑,狄仁杰当场认罪:大周革命,万物维新,我是李唐的旧臣,甘愿以谋反的罪名被杀。来俊臣得到了供状,当即放松了警惕,狄仁杰趁机将自己的冤屈塞到棉衣里送回家中,向武则天喊冤,为自己争取了一条活路。”
  武则天:“狄公就不担心,朕听信来俊臣一面之词,定了你的谋反之罪!”
  狄仁杰:“陛下圣明,酷吏是陛下手中的刀,持刀之人不会被刀所伤,臣相信陛下!”
  “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河北大乱。狄仁杰被重新启用,孙万荣听闻狄仁杰到任,不战而退,狄仁杰用自己的名望兵不血刃平定了一场叛乱!”
  “次年,狄仁杰再度拜相,他劝阻了武则天的远征计划,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内政之上。”
  “狄仁杰一生刚正不阿,知人善任,为朝廷举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斐然,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还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美誉!”
  “狄仁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两次举荐张柬之,称其有宰相之才。招抚宽恕契丹降将李楷固、骆务整,两位大将为武周扫平了契丹余党,功勋卓著。开元名相姚崇也是狄仁杰举荐入朝,成为三朝宰辅!”
  “狄仁杰不畏权势,直言敢谏,是武周朝一代名相!”
  “武则天对狄仁杰也极为信任,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国老。狄仁杰病逝后,武则天废朝三日,为他加谥号文惠。唐朝之后的皇帝也纷纷为狄仁杰加封,并配享太庙!”
  “他既是李唐的忠臣,也是武周的忠臣,所有人都认为李唐能够恢复国祚,狄仁杰居功至伟。”
  李治:能成为两朝忠臣,还得到后世的肯定,此人大才啊!
  狄仁杰:“臣不过是心存百姓,以天下为念罢了。”
  武则天:“狄公没有私心,不在乎百年后的毁誉,才能无欲则刚!”
  第309章 则天武皇!
  李世民:“如此人才居然不在本朝,真是可惜啊!”
  李治立刻下令,召狄仁杰回朝,任大理寺卿,提前开启他的宰辅生涯。
  赵匡胤也感叹道:“武则天虽刑罚枉滥,却最终没有杀狄仁杰。她能统治国家安享太平,就是因为如此心胸啊!”
  刘备对诸葛亮揶揄道:“后世之人对狄仁杰的喜爱,堪比先生啊。”
  诸葛亮道:“亮是因为《三国演义》才被后人熟知,狄仁杰也有专属于他的故事。”
  评论区
  “武承嗣、武三思想要谋求太子之位,便对武则天吹风:自古以来没有用外姓人做继承人的。”
  “武则天一度想要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劝谏道: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陛下难道要将皇位传于外姓吗?更何况,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近,从没有听说过侄子将姑姑配享宗庙的!”
  李渊:怎么只说二郎,朕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