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1 / 3)
刘裕疑惑:“王玄谟?”
王玄谟很早就投入他的麾下,历任数郡太守都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名声不显,不堪重用啊!
“王玄谟大军军纪松弛,随意杀戮抢掠,大失民心,又不听劝谏,导致将士离心,最后大败而回。”
“王玄谟最后还成了顾命大臣,安然活到寿终,你敢信!”
“难道没有人为北伐的失败负责吗!”
刘义隆:还没有开始,便被剧透失败……
【此战以刘义恭为主帅,兵分四路,北伐中原。战役开始之初,刘宋大军进展顺利,西路军收复潼关,夺取济州,兵围滑台。】
【但到了十月,拓跋焘南下反攻,局势急转直下。拓跋焘一举击溃王玄谟部,拓跋仁击溃了刘宋中路军到坦之所部。】
【拓跋焘兵分五路,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长驱直入,纵深穿插,直达长江北岸。北魏大军所到之处,除了几座军事重镇,刘宋守兵望风而逃,无数人投降北魏。】
评论区
“北伐败辱,数州沦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百守千城,莫不奔骇……”
“北魏大军不攻城,只野战,绕城而走,一路南下。最终拓跋焘抵达瓜步,拓跋仁抵达江西,拓跋那抵达广陵。”
……
【刘义隆见败局已定,只能向拓跋焘求和,拓跋焘大军直抵长江北岸,但他们并没有预先准备舟船,刚刚统一北方的北魏也不具备消灭南朝的条件。再加上北魏大军不适应南方气候,军营爆发瘟疫,死伤惨重,拓跋焘只能退兵。】
【此战,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刘义隆只得了个“仓皇北顾”的评价。自此,南朝宋国力大损,元嘉之治被迫夭折!】
刘义隆呆呆地坐在龙椅上,久久无法回神,他没想到失败来的如此惨烈……
评论区
“辛弃疾的词写的太贴切了,所有典故都能与南宋的现状一一对照。”
“南朝宋与南宋,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赵匡胤:南朝宋与南宋有何相似之处?”
可惜他的评论很快就被一大片对辛弃疾的赞美之声遮盖了,并没有得到回答。
第232章 南北对峙
【武功卓绝的拓跋焘,在文治方面也有所建树,他宽减刑罚,平息民怨,兴办教育,建立太学,祭祀孔子,在北方打造尊崇儒学的政治环境!】
评论区
“有两赵、燕国、秦国可以看出,胡人建立的政权总会面临民族融合问题,对于如何治理日益扩大的国土,拓跋焘面临很大的挑战。”
“拓跋焘早早就提出了偃武修文的国策,偃武他做不到,但修文可以大力提倡!”
“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以此教化百姓,启用汉人参政,利用汉人丰富的经验治国安邦。”
“拓跋焘生性节俭,不在乎物质享受,不吃山珍海味。他听说赫连勃勃斥巨资建造夏国首都,嘲讽道:还没有手掌大的国家竟然如此滥用民力,这不是等着灭亡吗!”
“拓跋焘的节俭一方面是他本人的道德坚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魏连年征战带来的财政困难。”
“自北魏开国以来大臣就没有俸禄,他们的收入全靠皇帝赏赐、贪污、掠夺。” ↑返回顶部↑
王玄谟很早就投入他的麾下,历任数郡太守都没有做出任何政绩,名声不显,不堪重用啊!
“王玄谟大军军纪松弛,随意杀戮抢掠,大失民心,又不听劝谏,导致将士离心,最后大败而回。”
“王玄谟最后还成了顾命大臣,安然活到寿终,你敢信!”
“难道没有人为北伐的失败负责吗!”
刘义隆:还没有开始,便被剧透失败……
【此战以刘义恭为主帅,兵分四路,北伐中原。战役开始之初,刘宋大军进展顺利,西路军收复潼关,夺取济州,兵围滑台。】
【但到了十月,拓跋焘南下反攻,局势急转直下。拓跋焘一举击溃王玄谟部,拓跋仁击溃了刘宋中路军到坦之所部。】
【拓跋焘兵分五路,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长驱直入,纵深穿插,直达长江北岸。北魏大军所到之处,除了几座军事重镇,刘宋守兵望风而逃,无数人投降北魏。】
评论区
“北伐败辱,数州沦破。诸将奔退,莫不惧罪。百守千城,莫不奔骇……”
“北魏大军不攻城,只野战,绕城而走,一路南下。最终拓跋焘抵达瓜步,拓跋仁抵达江西,拓跋那抵达广陵。”
……
【刘义隆见败局已定,只能向拓跋焘求和,拓跋焘大军直抵长江北岸,但他们并没有预先准备舟船,刚刚统一北方的北魏也不具备消灭南朝的条件。再加上北魏大军不适应南方气候,军营爆发瘟疫,死伤惨重,拓跋焘只能退兵。】
【此战,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刘义隆只得了个“仓皇北顾”的评价。自此,南朝宋国力大损,元嘉之治被迫夭折!】
刘义隆呆呆地坐在龙椅上,久久无法回神,他没想到失败来的如此惨烈……
评论区
“辛弃疾的词写的太贴切了,所有典故都能与南宋的现状一一对照。”
“南朝宋与南宋,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赵匡胤:南朝宋与南宋有何相似之处?”
可惜他的评论很快就被一大片对辛弃疾的赞美之声遮盖了,并没有得到回答。
第232章 南北对峙
【武功卓绝的拓跋焘,在文治方面也有所建树,他宽减刑罚,平息民怨,兴办教育,建立太学,祭祀孔子,在北方打造尊崇儒学的政治环境!】
评论区
“有两赵、燕国、秦国可以看出,胡人建立的政权总会面临民族融合问题,对于如何治理日益扩大的国土,拓跋焘面临很大的挑战。”
“拓跋焘早早就提出了偃武修文的国策,偃武他做不到,但修文可以大力提倡!”
“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以此教化百姓,启用汉人参政,利用汉人丰富的经验治国安邦。”
“拓跋焘生性节俭,不在乎物质享受,不吃山珍海味。他听说赫连勃勃斥巨资建造夏国首都,嘲讽道:还没有手掌大的国家竟然如此滥用民力,这不是等着灭亡吗!”
“拓跋焘的节俭一方面是他本人的道德坚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北魏连年征战带来的财政困难。”
“自北魏开国以来大臣就没有俸禄,他们的收入全靠皇帝赏赐、贪污、掠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