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衣冠南渡的指向性太明显了,北方的士族居然也要跑到南方去避难。远离故土后,他们赖以维系的“高贵血统”还有用吗?
  晋朝灭亡后,下一个朝代还会与士族共治天下吗!
  【司马炎为防止地方割据去州郡兵权,反而导致了各地叛乱四起之时,地方无力抵抗,治安混乱,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天下如同一盘散沙。】
  【这场战乱对天下百姓造成的伤害不亚于汉末百年争霸,每一场战斗动辄数十万人死亡,中央和地方势力都被严重削弱,朝廷管控不到的地方叛乱趁势而起,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烽火燎原。】
  【八王之乱以极其极端的方式向世人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畸变,过去约定俗成的秩序彻底崩溃,把所有人推向了动乱的深渊!】
  【饥荒、瘟疫再次席卷中原大地,在太康年间好不容易得到土地的百姓再次被迫成为流民……】
  评论区
  “还不如汉末几大势力争霸的局面。”
  “社会风气的变坏从洛水背盟、当街弑君开始,八王之乱是最极端的体现。”
  “时任宁州刺史的李毅病重不能抵挡叛乱,给朝廷上书说:我平叛无能,希望朝廷能派援军前来,若是援军无法到达,好歹派一个官员将我斩首。但朝廷忙于内战,就连一个监斩官都派不过来。”
  “所以我们的课本上根本不提太康之治,这段时间的主题就是民族融合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这是充满血色的一页……”
  【司马炎有鉴于魏朝禁止外戚、宗室掌权的弊端,推行分封制,是八王之乱的前提条件。士族门阀的恶性发展,是八王之乱的政治基础。宗室子弟掌控地方军权,是动乱的军事基础。】
  【最重要的是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嗣,司马衷无法掌控朝政,宗室外戚争权夺利,导致贾南风专权,这是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
  【而这一切都能归咎于晋武帝司马炎的私心!】
  司马炎终于如愿以偿的晕了过去,不用再面对朝臣异样的眼光。
  他一回到内殿就醒了过来,将所有侍者赶出殿外,独自一人在殿中听着天幕的声音,始终无法下定决心……
  【成功吃鸡的司马越并不是司马懿的后代,而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他生性狡诈,擅长隐忍,在诸侯混战的末期突然崛起,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被内战掏空的烂摊子。】
  曹操讽刺的对着司马懿一笑:“司马仲达四代人的努力给别人做了嫁衣啊!”
  司马懿:……
  【比起混乱的内政,更大的危险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便内迁河内郡,聚居在今山西一带,曹操曾为他们划分五部,分而治之。司马炎也曾诏令少数民族内迁,因此,以匈奴、鲜卑为首的少数民族早已越过了长城防线,定居在北方大地。】
  【匈奴接受晋朝的招安,盘踞在洛阳之北,随时准备咬中原王朝一口。八王之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在中原王朝忙于内斗,国力衰弱之际,北方游牧民族已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断南下侵略蚕食。】
  【八王之乱中,司马腾与王浚联合乌丸、鲜卑等势力攻击司马颖,司马越也与鲜卑骑兵联合,司马颖便向匈奴求援。在这场大混战中,司马颖兵败,但匈奴骑兵却没有退出中原。】
  【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自立,建国成汉。匈奴人刘渊建国前赵,自称汉王。一直到公元439年,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大地为止,在此期间超过二十个政权相继建立,其中有十六个较为强大,史称“五胡十六国”!】
  评论区
  “五个凉国、四个燕国、三个秦国、二个赵国,再加上成国、夏国,一共十六个。”
  曹丕似笑非笑道:“一百三十年,十六个国家,一个国家都分不到十年……”
  第212章 五胡乱华
  【当时的人也曾看到游牧民族内迁杂居带来的民族矛盾,江统郭钦在《徙戎论》中提到“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羇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主张对游牧民族分化瓦解,并将其中有野心的部落强制迁徙,但此策并没有得到贾南风的重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