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5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谕说:“孟买要是知道你把它与其它三个城市放在一起比较,一定很开心。”
  伊士曼摊摊手说:“其实我并没有去过印度,但见过一些从印度回来的英国人,他们口中的孟买好得很。”
  李谕说:“总之您一定要尽快把店开起来。”
  “尽快?为什么?”伊士曼问。
  “因为可能会有竞争。”李谕说。
  伊士曼对自己柯达公司的照相机非常有自信:“我随船运来了几大箱便携式照相机,足够第一批备货。但我坚信,不认为有人能竞争过我的柯达公司。”
  李谕说:“坦白讲,我此前联系过德国的徕卡公司,他们不仅想开店,甚至有意在中国建设工厂。”
  德国的羊毛李谕准备能多薅就多薅点。
  “徕卡?!”伊士曼听到这个名字后不得不重视起来,旋即还是说道,“我承认他们的实力很强,但他们的产品对我还构不成威胁。”
  李谕笑道:“德国在光学方面一直有传统,就连普朗克教授都在柏林大学固定地讲授光学课程。他们一旦发力,真的不好说。”
  “我同意李谕院士的话,”贝尔说,“这些年我一直醉心于飞机研究,从报纸上的新闻就看得出,我们美国人虽然发明了飞机,但技术上现在根本比不过那些单板的德国佬还有傲慢的法国佬。对了,甚至连英国人都比不过!”
  伊士曼听后确实有些担心起来:“我明天就会着手研究在上海建销售公司的方案。”
  特斯拉不紧不慢说:“就知道先生来了上海一定要探讨生意。”
  伊士曼说:“上海不是纽约,这里什么产品都可以销售,不存在保护政策,我只能把事情尽快往前推。”
  实际上用不了一年,大名鼎鼎的徕卡原型机就会在传奇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手中诞生,彻底颠覆照相机行业。
  他采用的24x36mm感光胶片,逐渐成为国际标准沿用至百年之后,即相机中的全画幅尺寸。
  巴纳克拍摄的那幅《韦茨拉尔的铁矿广场》更是影史上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可惜由于一战突然到来,徕卡原型机在前几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一战结束才大放异彩。
  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务正业的建筑师
  由于贝尔、特斯拉、乔治·伊士曼几人都是美国科学界、工业界名流,得知他们到达,上海租界不少高层出席了这场晚宴,甚至新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从北京坐火车来到了上海。
  芮恩施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到五四时期,他都担任着美国驻华公使。
  芮恩施进屋后摘下帽子,与几人一一握手:“真是令人吃惊,我们在美国没有认识的机会,竟然在遥远的上海第一次见了面。”
  贝尔吸了口烟斗问道:“芮恩施是你的中文名字?”
  芮恩施说:“是音译,不过我喜欢这个名字。”
  贝尔饶有兴致地继续问道:“你可以写出来吗?”
  “当然可以!”芮恩施说,“我敢说我是现在所有美国人里写中文最好的……之一!”
  芮恩施边说边掏出钢笔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名字的中文。
  “真漂亮!”贝尔说,“这种奇妙的文字结构太让人着迷了,难以想象你可以完美掌握中文的书写。”
  芮恩施洋洋自得道:“我已经研究中国文化十多年,阅读了大量中国典籍,并且尝试练过毛笔书法。”
  特斯拉突然问道:“公使先生最喜欢哪位中国名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