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郝如月拿了软枕垫在他身后,听皇上无奈道:“旗人入关时日尚短,武将居多,文臣少得可怜,大儒更是没有。”
  “旗人没有大儒,汉人不是有吗?”郝如月不是很理解皇上这个理由。
  汉人确实有大儒,而且还不少,可他不敢用啊:“储君是国本,怎能在懵懂之时交与汉人?”
  这话在外人面前他是不会说的,可皇后不是外人。
  郝如月抿唇,她懂了。
  康熙嘴上说着满汉一家亲,还经常将翰林院的大儒们带在身边讲学,敢情只是在学,却不肯尽信。
  也是,如今天下初定,南方叛乱未平,北边还有所谓的朱三太子余党在闹腾。
  先帝真心推崇汉文化,奈何天不假年,到了康熙亲政,满汉融合这一块却出现了倒退的趋势。
  直到三藩平定,□□,真正完成天下一统,康熙皇帝才算对汉人放下戒心。
  太子也是在那时候出阁读书的。
  可那时太子都十三岁了。
  从现在算起,还要再等上八年。
  八年之后,太子到了青春期,想管都管不得了。
  难道这一世有她在,照样要眼睁睁看着太子走上不归路吗?
  当然不能!
  于是郝如月鼓足勇气,扬起笑脸说:“太子年纪还小,学习四书五经不一定非要大儒来教,可以找些年轻有为的饱学之士担任侍讲。据臣妾所知,旗人里大儒不多,但饱学之士还是不少的。”
  每年的进士里头也不全是汉人。
  郝如月不敢挑战帝王的戒心,却打算另辟蹊径,先抢救一下太子:“再说学习四书五经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太子现在学也不一定全能学懂,也不可能只学一遍。现阶段可以先找旗人中的饱学之士讲头一遍,等太子年纪大些,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再让汉人大儒讲第二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了。”
  大儒非一代能成,需要家学渊源。旗人才入关不久,所谓的上三旗贵族多是武将,带兵打仗没问题,看见书本就头晕。
  旗人中间少有大儒,教不了大学,那教一教小学和中学应该没有问题。
  然而她在说教育上的事,康熙所想却是别的:“饱学之士?谁是饱学之士?你不妨提个名字出来朕听听。”
  郝如月想了想:“两榜进士应该算吧。”
  两榜进士放在现代那可都是清北的苗子,很多还是省状元级别的人物,教太子这个幼儿园中班的学生绰绰有余。
  康熙闻言垂下眼睫:“你是不是想说扬州学政?”
  说完还轻轻掸了掸衣裳,好像有什么脏东西似的。
  若是纳兰能回来教太子那敢情好,纳兰学识渊博,太子也爱听他讲课。
  可看皇上这样子……郝如月抬手摸了一下鼻子:“扬州学政固然好,可人家刚刚喜得嫡子,福晋还在做月子,也不好叫人家夫妻分离。”
  没人提康熙差点忘了,容若去扬州赴任之后,似乎与福晋过得还不错,盼了多年终于有了嫡子。
  “丰台的善堂早关了,容若的情况你从何处得知?”
  见问,郝如月看了皇上一眼:“皇上从何处得知,臣妾便是从何处得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