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危机(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摩罗教究竟在密谋着什么,我也看不出来,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哪怕过去了数十年的时间,摩罗教的阴谋也仍旧没有得逞,由此可见,摩罗教的所谋之大,只怕已经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玄冥子脸色有些凝重的说道。
  但总体来说,这件事情还尚且有着补救的可能。
  而且还间接的反映出,这件事情有着极大的难度,最起码,在短时间之内,摩罗教的阴谋不会得逞。
  对于这件事情,他们暂且还没有对策,但也不急于一时。
  毕竟,数十年都过去了,也不差耽搁的这点时间了。
  ……
  次日一早,林诗茵便传唤了主持会试的一众考官。
  在会试结束之后,以陈剑儒为首的一众考官,便不敢耽搁,开始在贡院内当场阅卷,历经了几日的时间,他们终于将所有的试卷都批示完毕。
  不过,对于前三名的敲定,他们是不能擅作主张的,前三名需要陛下亲自过目之后,才能最终的尘埃落定,于是,他们便直接带着前十名的试卷,交给林诗茵重新评定名次。
  这也是为了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哪怕那些考官没有异心,这件事情也不得不提前防范,只有做到亲力亲为,林诗茵才能够心安。
  林诗茵笑着说道:“想来陈文和,应该能在会试之上大放异彩吧?”
  陈文和,乃是陈剑儒的子侄。
  陈剑儒听着哑然,这件事情他本应该避嫌,只不过,他的侄儿,可是长安城的解元,而且成名已久,再加上这会试最后的评判,可是取决于陛下的意思,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徇私舞弊了,哪怕是他的身份有些特殊,但外人也不至于说什么。
  陈剑儒对于自己的侄儿,可是寄予厚望的,原本按照他对这届考生的理解,凭侄儿的才情,十有八九能够位列前茅,甚至夺取大小三元的偌大殊荣,也并非没有可能,只不过,在做完评判之后,这让他的心里忍不住忧心忡忡。
  在前十的试卷里,可是有着三份不同凡响的试卷,在没有放榜之前,就算是考官,也没有私自拆开密封的资格。
  科举制度,虽然仍旧很难杜绝害群之马的存在,其实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平的,更是给无数的寒门弟子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在科举制度之上,不管你是处于何种地位的人,都要经过同一场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赢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在最初之时,科举考试并没有出现太多的问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渐渐的开始显现出来了一些致命弊端。
  太祖皇帝发现,这所谓的科举考试,已经变成了一些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相关的密封制度,所以那个时考官在批示试卷的时候,是能够看到考生名字的,正是因为这样,有一些考官在阅卷时,就会故意对自己熟悉的人手下留情,甚至还会刻意给他高分。
  甚至这件事情逐渐还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想要榜上有名,只有才情还不够,如果不交好考官,那考官在阅卷之时,对于你的成绩,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每一次科举,考官都是最大的得益者,每一次都会赚的盆满钵足。
  这样一来,科举制度也就彻底失去了利用科举考试来广纳天下贤才的意义,往大了说,这一种做法会使得国家不断流失栋梁之材,最终将会导致国之毁灭,所以,太祖皇帝非常重视这一现象,就责令相关人员必须得想出解决方法,后来,他们就想到了将考生的名字给糊起来的办法。只有等到全部阅卷完毕之后,卷子上的名字才会被揭露出来。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每次科举之前,朝廷都会对这些考官严密的监控起来,防止有人私通考官,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
  虽然仍旧有弊端存在,但这样却极大的改观了徇私舞弊的现象。
  陈剑儒虽然能够凭借着字迹,认出哪一份是自己侄儿所作,但其他的两份,可都是不弱于自己侄儿的试卷,甚至有一份提出的观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件事情,确实让他的心里难免有些苦涩,陈家想要兴盛,就必须得出现一些英才,如此才能继承陈家偌大的家业,独当一面。
  只可惜,他的几个儿子都难当大任,只有一个中了举,但在会试之上,却一直都屡试不第,一连考了几科,甚至就连三甲都没有考中,至于其他的几个儿子,就更不成气候了。
  如果将偌大的陈家交到他们的手上,只怕陈家就离衰落不远了。
  反而是陈文和这个侄子,在很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在踏入科举之后,更是一路过关斩将,先是连夺小三元,在不久之前,更是一举夺下了长安乡试的魁首。
  按照这个架势下去,陈文和可是极有希望再中大三元的,这样一来,陈家也就兴盛有望了。
  只不过,现在的陈剑儒,也就只剩下苦笑了,一切的决策权,都在陛下的身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