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113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篇文章里面,苏检察长提到很多关于税币的弊端。”
  说到这里,张斐还是低头看了眼,然后才道:“首先,苏检察长是拿着税币与交子对比,在天圣元年,朝廷在益州设立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首次发行‘官交子’126万贯,虽然本钱与发行交子的数目相比,不到三成,大概百分之二十八。但是至少朝廷还有本钱在,而关于税币,三司在公布的时候,并未有提及到本钱。”
  薛向回答道:“方才在下就说过,税币只是一种可以代为向国家交税的凭证,且只是在交税的过程,税币的面值与铜钱相等,三司可从未说过这税币就是交子,是可以随时兑换铜钱的,故此是不需要本钱的。”
  张斐道:“三司使的意思是,税币与铜钱不能进行兑换。”
  薛向稍稍组织了下语言,才谨慎回答道:“朝廷没有保证,手持税币的百姓,就一定能够从朝廷或者任何人手中兑换到铜币,当然,朝廷是有可能会在以后的某个时段,拿出铜币去收购民间的税币,另外,民间百姓进行相互兑换,朝廷也并不反对。”
  我不承认税币等同于货币,但你们要拿着当货币用,这我们也不反对。
  此话一出,大家又是面面相觑,眉目间透着担忧。
  原来税币不能随便兑换铜币的。
  这。
  苏轼也是眉头紧锁。
  他一直都是将税币与交子视为相等,只是叫法不一样,但根据薛向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啊!
  是另一种东西啊!
  那他的质疑就显得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税币跟铜钱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在交税的这个过程,税币的面值等于相同数额的铜币。
  张斐也是表示疑惑道:“众所周知,许多的地方交子务发展的其实并不好,且这还是在有本钱的情况下,如今税币都没有本钱,那么百姓凭什么相信这一张税币,并且愿意使用它。”
  大家是齐齐点头,这也太坑了一点吧,听着就还不如交子啊!
  薛向道:“其实我们之所以发行税币,且不准备本钱,就是吸取交子务的教训,我们相信,百姓更愿意使用税币,而不是交子。”
  百姓听罢,顿时有一种被相信的感觉。
  你凭什么相信?
  “是吗?”张斐也是好奇道:“三司使能否仔细说说。”
  薛向点点头,道:“交子的出现,是因为商人、富户将钱存入钱铺,得到一张凭证,后来大家渐渐发现,既然这张凭证能够随时领到钱,不如直接用凭证交易,从而就诞生交子。
  而之后就遇到危机,一些交子铺的商人因为种种原因,将大家存着的钱,花光赔尽,导致交子取不到钱,亦或者偷偷带着钱跑了。
  显然,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在于,谁也无法确保,是能够随时取到钱,虽然现在的公检法可以进行监督,但如果交子铺的东主跑了,亦或者死了,百姓只能认赔,如果那是商人开的交子铺,国家也不可能代为赔付。
  但税币不同于交子,因为每个百姓每年都必须得交税,而税币又是朝廷发给他们交税的凭证,双方都握有对方的把柄,如果朝廷滥发,超发,朝廷也将会面临重大的损失,这将迫使朝廷必须慎重对待。
  其次,既然都有凭证,那么法律是能够更好地给予双方保障,双方的权益也是要更加平等的。”
  他这么一说,百姓觉得好像又有道理,税币比交子靠谱一些。
  张斐点点头:“的确,有些开交子铺的奸商,不怀好意,卷钱逃跑,倘若没有抓住人,那么司法也很难给予百姓赔偿,税币确实能够做得更好,因为税币出问题,朝廷的税入也是避免不了剧烈的动荡,而税入又将会影响到朝廷的运转,同时法律也能够更好的为百姓提供保障。”
  “正是如此。”
  薛向点点头,又道:“苏检察长还在文章里面提到交子务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当所有人都来取钱,如果本钱不足,就会导致丧失信誉,从而使得交子铺关门。
  税币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去年我们就收上来八成的税币,但是没有引发任何问题,如果是交子铺,那就肯定完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