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45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许遵也是惊讶地看着张斐。
  张斐又向晏几道道:“晏先生,记得当初我是这么说得,写一些小故事和晏公当时的心境,甚至可以结合当时的时政来写。”
  晏几道点头道:“我是这么写的。”
  “你不是。”
  “……?”
  晏几道困惑地看着张斐。
  张斐道:“故事不是文章,旁白不是诗词,最好是用通俗的语句来写。”
  晏几道问道:“为何?”
  许遵父女也不明所以地看着张斐。
  张斐解释道:“其实方才我岳父大人已经点出问题所在。”
  许遵急得指着张斐道:“你小子可别瞎说。”
  这种事文人可是很计较的,要是传出许遵批评晏殊的词,晏门中人可能就会上门讨教讨教。
  张斐道:“岳父大人勿怪,我的意思,方才岳父大人也被晏先生的词深深吸引。”
  许芷倩插嘴道:“那是因为晏先生的词写得非常好。”
  “可这是谁得诗词集?”张斐问道。
  许芷倩道:“晏公的。”
  “就是这么个道理。”
  张斐道:“这诗词集缺乏层次感,晏先生的词和文章写得太好,以至于没有突出晏公的诗词文章。”
  晏几道忙道:“三郎此言差矣,我的诗词文章岂能遮盖住父亲的光芒。”
  “相近也不行。”
  张斐道:“这是个人的诗词集,整个核心就是晏公,故此一定要突出晏公的才华、性格、经历和理想。而晏先生的诗词文章,实在是太具有个人风格,这反而会令读者无法完全沉醉于晏公的才华之中。
  晏先生可以写一些词,但只能用于点缀,而不能成为内容的主题。
  到时我印刷的时候,也会给予丰富的层次感,比如说,晏公的诗词,我会有比较细的字体,而旁白故事,则是会用比较粗的字体,注解则是会用最小的字体。
  因为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让读者去阅读晏公的才华、性格、浪漫、政治理念,而不仅仅是晏公的诗词。”
  许遵听得是稍稍点头。
  张斐这么一说,他突然回想方才阅读这书籍时,里面每一个字都写得令人拍案叫绝,他的目光甚至被晏几道的才华给吸引去了。
  因为晏殊的诗词,已经是名声在外,除李清照之外,其余人都为之折服,晏几道虽然跟晏殊一样,也是少年神童,但现在名声并不大,还是初出茅庐,这反而会让人眼前一亮。
  晏几道也立刻悟透其中之理,连忙拱手道:“多谢三郎赐教,我立刻回去更改。”
  张斐又道:“其实晏先生可以以我的标准来写。”
  “你的标准?”晏几道诧异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