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42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随着公检法的成立,这律法就变成治国的底线,而不是治国之道,要追求治国之道,就别待在公检法,去政事堂。
  待在公检法,捍卫的就是律法。
  凡事都得以律法为先,就不能让自己的立场去左右自己的选择,一旦主观立场引导司法,这问题真的就大了,也必然会重蹈覆辙。
  司马光见范纯仁面露沮丧,不禁问道:“但不知你们可还有信心继续担任这检控官?”
  苏轼立刻道:“有。”
  “哥。”
  苏辙赶紧用眼神制止苏轼。
  他觉得他哥这性格,真的不适合这严谨公检法。
  苏轼却异常认真道:“如果我就此退缩,那我将来还能干成什么事,此次教训也是白挨了。”
  范纯仁点头道:“子瞻言之有理,而且此次教训令我更想继续担任这检控官。”
  当他领悟到,这公检法是在捍卫底线时,他反而对于这公检法是充满了憧憬。
  因为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饶是铁面无私的包拯,在许多事上面,他是带有明显政治立场的,他甚至恨不得立刻就飞到登州赴任。
  司马光点点头道:“你们记住,你们是去建设公检法的,与新政毫无关系。”
  苏轼笑道:“我倒是认为,我们此去,也算是在帮助王介甫变法。”
  司马光愣了下,呵呵道:“你能这般想,那我就放心了。”
  苏轼顿时一脸怨气道:“其实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只那王介甫不肯听人劝。”
  司马光叹道:“他要愿意听劝,也轮不到你们来劝。”
  苏轼打量了下司马光,“司马学士不也一样么。”
  “……?”
  ……
  政事堂在第二日,就马上下达政令,公布此案的结果。
  而这就是为什么赵顼邀请所有宰相参与会议的原因,如果是他单方面下旨,肯定会引来不少人的反对。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王安石在打击政敌,是王安石在耍赖,如果检察院还有调查制置二府条例司的权力,他们早就去了。
  很多大臣对这个结果是非常不满的。
  但是如果宰相们都认同,至少能够稳住局面。
  而随着范纯仁、苏轼、谷济等人的即将离京,王安石真是赢来一个梦幻般的开局。
  要知道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因为经此一案,许多官员开始倒向革新派,双方势力的天平开始发生变化。
  而王安石目前又正缺人马,因为均输法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支撑,之前各地一成不变,每年固定收就是了,不需要多少人,而如今不但要看情况收税,还得去各地贱买贵卖,这较之之前,所需官员可能十倍都不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