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22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司马光哼道:“也就是你认为他王介甫是为国为民,而我司马光就是小肚鸡肠?”
  张斐道:“我也不认为司马大学士会拒绝。”
  “你小子可真是说话啊!”司马光呵呵两声。
  张斐嘿嘿一笑,又一本正经地忽悠,不,解释道:“这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若是国家一味的敛财自然是不行的,可一味的藏富于民,也是不行的,因为国家到底需要钱来运转。”
  说到这里,他偷偷瞄了眼司马光,见其面无表情,沉默不语,只能又继续说道。
  “天下熙攘,皆为利往,此乃人性,朝廷当然是想多收一点税,而百姓自然是希望少交一点税,这都无法可厚非,可若是任何一方失衡,都会引发出许多问题,但若想他们自觉,又是不可能的。
  而这就是律法意义,律法可以制衡二者,令二者都有所得,也有所失,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结果,以求做到真正的藏富于民。我始终坚信,智者不通过律法,是很难用自己的智慧造福于天下人。”
  第一百八十章 都是狠人
  司马光是传统的治国理念,就是追求藏富于民的境界。
  但这个“民”,是值得一论的。
  是不是指普通百姓?
  只能说是包括在内,但并非是主要群体。
  普通百姓就那么点钱,跟“富”扯不上关系,还需要藏么,露出来也没人抢。
  主要还是指乡绅、地主。
  他们保守派,有一个理念,这钱放在这些士绅、地主手里,他们与国家就成为一个共同体,相互依存,那么他们将成为国家最中坚的力量,有社会责任感,可以值得信赖,可以令国家更加稳定。
  比如说,地方上出现灾情,他们就是在第一线,是能够及时的帮助受灾百姓度过难关。
  如果说先反馈到中央,再由中央下达赈灾计划,这来来回回,会耽搁许多事。
  如今的讯息是非常闭塞的。
  事实上他们也不是异想天开,信口胡说,确实有很多这种事例,这地方遭遇灾情,官府就会要求乡绅、士绅捐助钱财赈灾,多多少少也都会捐一些,有些是被强制的,也有些是主动的。
  这在宋朝也确实是很常见的事。
  但比起他们的特权和非法所得,这个比例,就真的是非常大,而且还在进一步扩大。
  盘子就这么大,你多我就少。
  导致国家财政就变得非常窘迫,这又导致国家无力干别的事,只能静静地坐着。
  这就是停滞不前。
  保守派安于停滞不前。
  可是王安石可不安于现状,他是非常反对藏富于民这个理念,钱放在你们口袋里面,那到底是你们的私人财物,给不给看人,多与少看心情。
  治国可不能这样。
  王安石的理念,就是要国家控制一切,财富都集中在中央,再由中央统一分配,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样就能干大事。
  他自己也都承认,就是为国敛财,不过他针对的就是这些大富商、大地主。
  而张斐的这个计划,就是动这些地主、乡绅的蛋糕,而国库也将因此受益,王安石当然愿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