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反派他长兄(穿书) 第119节(3 / 4)
望鹤下意识摇了摇首,温沉地道:“自然不是。”
温廷安道:“师傅口中的「我们」,除了师傅,还有谁?”
“自然是夕食庵的主持,以及各位掌事庖厨之事师傅。”
温廷安深深的凝视她:“那么,创设了夕食庵的朝姓大人呢?”
「砰」地一声,不知是不是因为力道陡地不稳,用于筛米的筛子,在望鹤掌心之间,险些跌坠而落,好在她适时回神,险险地摁牢了筛子那樟木质地的手柄,将它往上回托,筛子不慎磕撞在了陶瓷水缸的边缘,发出了极为醒目的一声响。
温廷安不着痕迹地凝了凝眉心。
在她的眼中,望鹤素来是一位心思沉定之人,俨似一位擅下稳棋的棋手,极少会有失手的时刻,而方才所提及的「朝姓大人」,是让她乱了阵脚的变数。
好在望鹤是一个聪明人,听明白了温廷安的话外之意,她没有停下手中濯米的动作,将三番濯洗干净的黄埔米,盛放入鬲、鼎、釜等组合而成的炊具之中,往釜中底部扫入一小捆薪柴,她这才抬起了眼眸,淡声问道:“温檀越有什么话,不妨直问便是。”
杨淳悄然揪住了温廷安的袖裾,用气声:“温兄,这个朝姓大人,乃属何许人也,我怎的没听闻过?”
温廷安道:“不实相瞒,近午生发了第二桩命案,知府带我们去过一趟珠江下游之处,寻溯线索的过程,途经镇河塔,丰知府说起了镇河塔的掌故,便简略地提到了一位下野的朝姓大员,他在三十多年前创设夕食庵,也对三江的疏浚之业颇有建树,不知望鹤师傅对这位朝姓大员,可有了解?”
廊庑之下那一盏竹笼六角骨灯,里中攒着一掬幽微的光芒,风一拂,那一缕光,便是匀散地穿透过支摘窗的窗格,在望鹤师傅的眼睑处跃动了一下,她的容色在这一刻,淡到几乎毫无起伏,她用平寂而沉实的口吻说:
“朝檀越创立了夕食庵的掌故,贫尼怎会不晓,十多年前,在贫尼年岁尚浅之时,便常见到朝檀越,朝檀越说女子得要同男子一样,往大气的格局上发展,不仅要精诵四书五经、琴棋书画,还要懂些陶朱之学、庖厨之道,这些皆是朝檀越所授予贫尼的学识,贫尼收益颇丰,一直对朝檀越,禀持一份高山仰止的敬意。”
望鹤谈及朝姓大员时,语气从容缓和,淡寂无澜,就像在谈一位陈旧的山河故人,这一份平淡的思绪,教温廷安一时有些看不懂她了。
望鹤看起来,与朝姓大员,似乎完全不熟。
但丰忠全在那个时候,谈望鹤与朝姓大人的关系时,是一副欲言又止的强调,仿佛望鹤与朝姓大员二人,关系极是匪浅。
这到底她的错觉吗?
但直觉告诉温廷安,这三人之间的牵绊与纠葛,似乎远远并没有这般纯粹与简单。
但碍于当下的情势,她不好再究根溯源,同时也敏锐地发现,望鹤也没有继续深谈的趋势,只是保持沉默,观望着好釜底之下的诸般火候。
温廷安听她继续说:“这米饭,功夫最是讲究一个「熬」字,这过程是文火慢烹,让米粒与火气、热度充分接触,才能在光阴的挥发之中,臻至饱满、圆润、柔细。”
“煲米饭,亦谓之熬米饭,熬得是米饭,也是心志,要日积月累的锤炼与磨砺,贫尼还记得十几年前,自己所煲的第一碗米饭,朝檀越是第一位食贫尼所煲米饭的人。”
杨淳嗅到了一丝不同凡响的气息,好奇道:“滋味如何?”
温廷安亦是生出了一丝好奇之心,望向了望鹤。
“朝檀越尝了一口,并不置评,反而让贫尼尝一尝,”望鹤的神态露出了一种空远,仿佛回溯到了畴昔的一片记忆之中,“贫尼以为煲米饭,总不至于会煲得太差劲,但咽下的第一口,贫尼便觉畏寒,自己所煲下的米饭,同地面上的石头无异,易言之,这是名副其实的夹生饭,主持当时命令贫尼将这一蒸锅的夹生饭食下去,教贫尼好生长一长记性。”
温廷安与杨淳皆是食过夹生饭,这种滋味委实不算太好受。
望鹤执着一面绢扇,不疾不徐地轻扇釜底处的火焰,额心之处被烫热的雾气蒸出一片虚汗,她眉眼牵出一丝清浅的笑纹,倏而望向了温廷安,眼神深邃处,悠悠然浮显起一大片明细的光亮:“少卿可知晓,朝檀越是作何反应的?”
温廷安有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像是探听一份闺中心事,明明方才故作若无其事,但现在谈到一份故时的记忆时,望鹤倒是显出了一份倾诉欲。
前后两种反应,分明是在自相矛盾。
明明不欲谈及那个人,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望鹤熬煮米饭时,都能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位故人。
温廷安在这一刻感受到了什么,望鹤与朝姓大员,合该是关系匪浅。
温廷安失笑地问道:“朝檀越是作何反应呢?” ↑返回顶部↑
温廷安道:“师傅口中的「我们」,除了师傅,还有谁?”
“自然是夕食庵的主持,以及各位掌事庖厨之事师傅。”
温廷安深深的凝视她:“那么,创设了夕食庵的朝姓大人呢?”
「砰」地一声,不知是不是因为力道陡地不稳,用于筛米的筛子,在望鹤掌心之间,险些跌坠而落,好在她适时回神,险险地摁牢了筛子那樟木质地的手柄,将它往上回托,筛子不慎磕撞在了陶瓷水缸的边缘,发出了极为醒目的一声响。
温廷安不着痕迹地凝了凝眉心。
在她的眼中,望鹤素来是一位心思沉定之人,俨似一位擅下稳棋的棋手,极少会有失手的时刻,而方才所提及的「朝姓大人」,是让她乱了阵脚的变数。
好在望鹤是一个聪明人,听明白了温廷安的话外之意,她没有停下手中濯米的动作,将三番濯洗干净的黄埔米,盛放入鬲、鼎、釜等组合而成的炊具之中,往釜中底部扫入一小捆薪柴,她这才抬起了眼眸,淡声问道:“温檀越有什么话,不妨直问便是。”
杨淳悄然揪住了温廷安的袖裾,用气声:“温兄,这个朝姓大人,乃属何许人也,我怎的没听闻过?”
温廷安道:“不实相瞒,近午生发了第二桩命案,知府带我们去过一趟珠江下游之处,寻溯线索的过程,途经镇河塔,丰知府说起了镇河塔的掌故,便简略地提到了一位下野的朝姓大员,他在三十多年前创设夕食庵,也对三江的疏浚之业颇有建树,不知望鹤师傅对这位朝姓大员,可有了解?”
廊庑之下那一盏竹笼六角骨灯,里中攒着一掬幽微的光芒,风一拂,那一缕光,便是匀散地穿透过支摘窗的窗格,在望鹤师傅的眼睑处跃动了一下,她的容色在这一刻,淡到几乎毫无起伏,她用平寂而沉实的口吻说:
“朝檀越创立了夕食庵的掌故,贫尼怎会不晓,十多年前,在贫尼年岁尚浅之时,便常见到朝檀越,朝檀越说女子得要同男子一样,往大气的格局上发展,不仅要精诵四书五经、琴棋书画,还要懂些陶朱之学、庖厨之道,这些皆是朝檀越所授予贫尼的学识,贫尼收益颇丰,一直对朝檀越,禀持一份高山仰止的敬意。”
望鹤谈及朝姓大员时,语气从容缓和,淡寂无澜,就像在谈一位陈旧的山河故人,这一份平淡的思绪,教温廷安一时有些看不懂她了。
望鹤看起来,与朝姓大员,似乎完全不熟。
但丰忠全在那个时候,谈望鹤与朝姓大人的关系时,是一副欲言又止的强调,仿佛望鹤与朝姓大员二人,关系极是匪浅。
这到底她的错觉吗?
但直觉告诉温廷安,这三人之间的牵绊与纠葛,似乎远远并没有这般纯粹与简单。
但碍于当下的情势,她不好再究根溯源,同时也敏锐地发现,望鹤也没有继续深谈的趋势,只是保持沉默,观望着好釜底之下的诸般火候。
温廷安听她继续说:“这米饭,功夫最是讲究一个「熬」字,这过程是文火慢烹,让米粒与火气、热度充分接触,才能在光阴的挥发之中,臻至饱满、圆润、柔细。”
“煲米饭,亦谓之熬米饭,熬得是米饭,也是心志,要日积月累的锤炼与磨砺,贫尼还记得十几年前,自己所煲的第一碗米饭,朝檀越是第一位食贫尼所煲米饭的人。”
杨淳嗅到了一丝不同凡响的气息,好奇道:“滋味如何?”
温廷安亦是生出了一丝好奇之心,望向了望鹤。
“朝檀越尝了一口,并不置评,反而让贫尼尝一尝,”望鹤的神态露出了一种空远,仿佛回溯到了畴昔的一片记忆之中,“贫尼以为煲米饭,总不至于会煲得太差劲,但咽下的第一口,贫尼便觉畏寒,自己所煲下的米饭,同地面上的石头无异,易言之,这是名副其实的夹生饭,主持当时命令贫尼将这一蒸锅的夹生饭食下去,教贫尼好生长一长记性。”
温廷安与杨淳皆是食过夹生饭,这种滋味委实不算太好受。
望鹤执着一面绢扇,不疾不徐地轻扇釜底处的火焰,额心之处被烫热的雾气蒸出一片虚汗,她眉眼牵出一丝清浅的笑纹,倏而望向了温廷安,眼神深邃处,悠悠然浮显起一大片明细的光亮:“少卿可知晓,朝檀越是作何反应的?”
温廷安有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像是探听一份闺中心事,明明方才故作若无其事,但现在谈到一份故时的记忆时,望鹤倒是显出了一份倾诉欲。
前后两种反应,分明是在自相矛盾。
明明不欲谈及那个人,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望鹤熬煮米饭时,都能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那位故人。
温廷安在这一刻感受到了什么,望鹤与朝姓大员,合该是关系匪浅。
温廷安失笑地问道:“朝檀越是作何反应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