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 第23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明白了,我明天开个会交代一下,让下面的同志们安心,同时也让他们不要去多关注这个事。”
  “这就对了,做大事要沉得住气,不能一惊一乍。”宋援朝笑着说道。
  孙耀良抽着烟想了片刻,突然对宋援朝问:“我说三哥,你说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反手坑优民厂一把?他们干的这事实在是太恶心了,好端端的就和吃了个苍蝇似的。这口气要我憋着实在有些难受,正好现在他们内部出了问题,我打听过,优民厂这几个月效益很差,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我看借着这事折腾一下?如果有机会直接兼并他们厂子不更好么?”
  “你小子怎么会想到这个的?”宋援朝惊讶问。
  “这有什么,企业兼并在经济问题上不是很正常的么?当然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不一样,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兼并用合并来讲更合适些,当年一分厂并给南都不就是这个情况?我看优民厂的产量不算差,比起我们一分厂还算可以,如果优民厂能和一分厂合并那么我们在传统饮料上的产量就足够满足整个金陵市场了,这对我们来说不好么?”
  “再说,有姜友兴这样的厂长在,我觉得优民厂恐怕也好不了了,一个连市场都不了解,做事如此瞻前顾后还不会用人,性格上又斤斤计较的厂长能搞好企业?反正我是不信的。”
  “与其优民厂在他手上折腾完,倒不如想办法把这家厂子接过来,这对于我们一分厂,对于优民厂,包括两家厂子的职工干部都不是坏事,你说呢?”
  宋援朝怎么都没想到孙耀良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实在是大胆。
  他更想不到,孙耀良的想法和郑国元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全都盯上了优民厂,意图借着这次机会直接把优民厂揽于其下。
  从经济角度来看,他们的思路没有任何问题,而在未来的十多年里,也就是国际饮料巨头大肆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这些饮料巨头为了迅速占领国内市场,扩大产量,同样采取了大幅度大范围兼并地方企业的模式。
  一家工厂从筹备到建立再到投产,这需要很长的时期,哪怕是一家普普通通的饮料厂同样也是如此。
  可直接收购(兼并)同行企业就不一样了,因为厂房、设施、员工全都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使用,从而大大缩短了投产的时间,而且还能借着收购(兼并)的手段直接把对方的产品品牌包括市场全部归为己有。
  这样的快速发展模式在国际上是非常常见的,而在我国国内未来的近二十年里也将面临这样的冲击。
  孙耀良从经济角度来看问题理论上没错,可他恰恰忘记了两个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现有政策的问题和企业体制问题。
  前者是目前政策并没有允许企业兼并的土壤,企业收购(兼并)在外资大肆进入后也是采取的所谓“合资”模式而已。而且外资和国内企业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自由度远不及外资,再加上上面还有一堆婆婆,他们能答应你这么干?
  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体制了,孙耀良忘记了一分厂虽是宋援朝说了算,可关键在于一分厂是有上级企业的,这个上级企业就是南都厂。
  宋援朝在南都厂仅仅只是一个副厂长,他并做不了南都的主,如果宋援朝是江大海的话,恐怕还有点可能,可他现在连顾平都不是,这样大事必须通过南都厂办会议才能决定,而且最终还得上报上级部门批准,其中的环节和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宋援朝根本就控制不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的确是一个好机会,但宋援朝却没把握做到,不过既然孙耀良提起来了,试试倒也无妨?
  第462章 问路
  销售公司有孙耀良管着,一切都已经走上了正规。
  一分厂的生产是佘亮负责,佘亮这个副厂长干的非常称职,上上下下都服气他,把生产交给他宋援朝很是放心。
  质检实验室这边负责人是陶桃,在目前国内还没实施标准化品控的情况下,一分厂这边在宋援朝的支持和实验室主任展林红的带领下,由陶桃直接负责并初步建立了接近后世品控的标准流程。
  品控的标准确定,让一分厂在这方面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对于生产和产品的本身而言是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至于保卫科,岳山一来就拿捏住了原来一分厂的几个保卫科人员,原来的刘贵、唐小军、丁启峰三人现在被岳山管的死死的,再也没了最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想法,四个人再加门卫大爷,把整个一分厂的保卫工作做的极为扎实。
  此外,宋援朝已经在扩大一分厂保卫科的编制了,随着销售公司搬出一分厂,另择他地办公后,接下来总仓也将从一分厂搬出去,之前的大仓库全部改为厂房,只留部分作为中转仓使用。
  所以销售公司那边必须派驻保卫科人员,作为平日工作需要。在同岳山商议后,决定从目前一分厂的职工内部挑人,选两个年轻身体好人又靠得住的年轻人加入保卫科,从而加强保卫科的力量。
  一切井井有条,一分厂这台运转了三十多年的老“机器”在宋援朝重新“大修”,更换了主要老化的零部件之后焕发新生,再一次和当年崭新时那样顺畅地运转起来。
  当全部工作走上轨道后,宋援朝手上的实际工作反而开始减少了,最初每天忙忙碌碌的他开始慢慢清闲下来,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关注其他问题。
  一个企业怎么样,关键是看企业管理者的状态。假如企业的管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甚至带病在岗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看起来这个管理者似乎很称职,可实际上恰恰是管理者的无能。
  有许多人认为管理者就是应该以身作则的,是应该把全身心扑在企业管理上的。其实说这种话的人要不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只是纸上谈兵,就或者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鼓吹这样的管理方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