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 第103节(3 / 4)
中午饭大家吃的就是小笼包,现在的小笼包口味可比后世好许多,排队的人可不少,却依旧供不应求。
下午时分,他们一行人沿着城隍庙外面的道路直接穿到了外滩,在外滩看了看号称“万国建筑”的各式老建筑群,感受了下当年十里洋场的繁华。
可对于这些东西,林燕更感兴趣的却是位于防汛墙那边的风景,那道并不太长的防汛墙在沪海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情人墙”又或者叫“恋爱墙”。
沪海许许多多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平日里都喜欢来这里,在这道防汛墙边上互诉衷肠,又或者相互依偎,轻声交谈。
在这里,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根本不用担心戴红袖章的人前来驱赶,仿佛时代对爱情的限制因为这道防汛墙而突然消失了,所有人全默认了这片区域的特殊性,也让第一次见到这种场合的林燕对此大开眼界。
兴奋中带着好奇的心情,林燕特意拉着宋援朝在防汛墙边上感受了下这种感觉,虽然空气中弥漫着黑色江水的臭味,但爱情的力量却能驱散这股味道,让人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之中……
一连两天,宋援朝都陪着林燕和李晓芸在沪海四处游玩,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林燕主动提出让李晓芸陪她就行了,因为她知道宋援朝在沪海还有许多重要事要办,没必要天天陪着,何况沪海治安很好,两个女孩一起出去没了宋援朝这个男人反而能去些女孩才去的地方。
一开始宋援朝还打算再陪林燕两天的,可当林燕微红着脸在他耳边轻声说了“古今”这个名词的时候,宋援朝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要不要他陪呢,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李晓芸这个丫头已经和林燕偷偷商量好去哪里了,那种地方的确不适合自己去,哪怕自己不进去在门口呆着也尴尬,既然这样宋援朝也就笑着同意了。
新厂子离市区有点距离,那边公交车不是没有,但不太方便,而且从家骑车过去比较远,大夏天的骑车去到了那边恐怕早就一身臭汗了。
所以这天李大琪早早地来接宋援朝他们,先把林燕和李晓芸带到她们要去的地方也就是霞飞路附近,然后继续开着车往新厂那边驶去。
过了光启公园大约一公里左右,路边明显就萧条了起来,等再过体育馆后,前面就能看见一片片的农田。
铁板新村就在前面,开过后再继续往前然后右拐就是一号桥,过了一号桥远远能看见几个大煤气包,新厂的所在就在一号桥过桥附近,离煤气包不太远。
这里后世是很繁华的区域,周边都是居民区和商业区,还有不少工厂、单位所在。不过现在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的农田和寥寥无几的几幢低矮建筑,宋援朝知道这里要发展起来还是要等八十年代后期成立工业区后才陆续繁华,等九十年代后期这片工业区搬迁走后这才改成了商业区和居民区。
“看见那片房子了么?我们的新厂子就是那边。”开这车,李大琪突然向左手一指,宋援朝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看见农田和农田之间有片厂房,厂房的颜色是灰色的,建筑并不高,仅仅只有两层,但占地面积却不小。
第212章 水洗池
新厂子占地七亩左右,这个地方原本属于当地村委的公用地块,李大琪通过人介绍找到了村委,以一年2500元的租金租了下来,并且签了十五年的合同。
水电这些是直接从村委拉过来的,其中当然也走了水务和电力系统的关系,花了点钱。毕竟工厂不是普通农村居住的房子,工业用电和用水使用率和电压都不同,需要重新走线布局,但在这个时代这些费用都不算高,整体算下来还是很划算的。
厂房和仓库是新建的,整个建筑花了五万元左右,其余投入的钱基本都在装修、设备和其他方面。
新厂房和设备等全部投入高达三十万,这笔钱在这时代是不折不扣的巨款,但对于目前的厂子来说三十万仅仅只是新厂正常经营不到一个月的收入,随着服装行业的火爆和那些产品的热销,厂子里效益出奇的好。
车开到门口,厂门口挂着“沪海腾飞服装厂”的牌子,话说这个名字是马厂长起的,用腾飞二字寓意希望这家新厂同大鹏展翅一般腾高远飞。
工厂现在是上班时间,外面的铁门关着,李大琪按了两下喇叭,一个五十来岁的门房大爷赶紧从门卫室出来开门。
“李厂长侬来啦!”门房大爷脸膛黝黑,说着一口沪海当地郊区话。
“来了来了,今天厂里没什么事吧?”李大琪把脑袋探出去问。
“和平常一样,半小时前刚出了两批货,现在仓库那边才歇下来,其他人都在车间里忙呢。”大爷笑着说道。
李大琪也就是例行一问,和大爷打了声招呼把车开了进去,然后停在了楼前。
“这位大爷是村委会主任家的亲戚,租下这里后村委会那边和我打了招呼让我安置几个人,人我亲自看过,都是老实人,所以厂里帮忙安置了十个人,其他九个年轻人都在车间或者仓库,大爷年纪大了,但做事很认真,所以我安排让他看门。”边下车,李大琪边向宋援朝解释了一句,宋援朝听了点点头,这样的情况很是正常,在村委租地建厂顺手解决几个工作岗位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个人品德没有问题,用谁不一样用?
新厂子的人员可比老厂子多多了,原本老厂子最初只不过只有三十五人,后来新产品上马后增加到了四十八人,而现在新厂子的职工数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六人,几乎是之前老厂子的近三倍。
新厂房分为三个车间,第一个是专门制作牛仔服、牛仔裤的车间,这个车间拥有男女工人四十二人,是整个厂区人数最多的车间。
第二个车间是做喇叭裤和西裤车间,有工人三十八人,至于第三个车间是做衬衫和假领子的,这两种产品的制造方式接近,而且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用前者的边角料,虽然现在假领子的业务已经不再是厂子的支柱业务,但李大琪并没有放弃这块,话说蚊子再小也是肉,毕竟假领子的利润不低,销售也比较稳定。
第三个车间人员为三十五人,三个车间合计人员为一百一十五人,剩余的二十一人中包括李大琪在内,分别是门卫、供销、劳资(行政加人事)、财务、仓库等岗位人员。 ↑返回顶部↑
下午时分,他们一行人沿着城隍庙外面的道路直接穿到了外滩,在外滩看了看号称“万国建筑”的各式老建筑群,感受了下当年十里洋场的繁华。
可对于这些东西,林燕更感兴趣的却是位于防汛墙那边的风景,那道并不太长的防汛墙在沪海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情人墙”又或者叫“恋爱墙”。
沪海许许多多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平日里都喜欢来这里,在这道防汛墙边上互诉衷肠,又或者相互依偎,轻声交谈。
在这里,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根本不用担心戴红袖章的人前来驱赶,仿佛时代对爱情的限制因为这道防汛墙而突然消失了,所有人全默认了这片区域的特殊性,也让第一次见到这种场合的林燕对此大开眼界。
兴奋中带着好奇的心情,林燕特意拉着宋援朝在防汛墙边上感受了下这种感觉,虽然空气中弥漫着黑色江水的臭味,但爱情的力量却能驱散这股味道,让人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气氛之中……
一连两天,宋援朝都陪着林燕和李晓芸在沪海四处游玩,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林燕主动提出让李晓芸陪她就行了,因为她知道宋援朝在沪海还有许多重要事要办,没必要天天陪着,何况沪海治安很好,两个女孩一起出去没了宋援朝这个男人反而能去些女孩才去的地方。
一开始宋援朝还打算再陪林燕两天的,可当林燕微红着脸在他耳边轻声说了“古今”这个名词的时候,宋援朝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要不要他陪呢,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李晓芸这个丫头已经和林燕偷偷商量好去哪里了,那种地方的确不适合自己去,哪怕自己不进去在门口呆着也尴尬,既然这样宋援朝也就笑着同意了。
新厂子离市区有点距离,那边公交车不是没有,但不太方便,而且从家骑车过去比较远,大夏天的骑车去到了那边恐怕早就一身臭汗了。
所以这天李大琪早早地来接宋援朝他们,先把林燕和李晓芸带到她们要去的地方也就是霞飞路附近,然后继续开着车往新厂那边驶去。
过了光启公园大约一公里左右,路边明显就萧条了起来,等再过体育馆后,前面就能看见一片片的农田。
铁板新村就在前面,开过后再继续往前然后右拐就是一号桥,过了一号桥远远能看见几个大煤气包,新厂的所在就在一号桥过桥附近,离煤气包不太远。
这里后世是很繁华的区域,周边都是居民区和商业区,还有不少工厂、单位所在。不过现在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的农田和寥寥无几的几幢低矮建筑,宋援朝知道这里要发展起来还是要等八十年代后期成立工业区后才陆续繁华,等九十年代后期这片工业区搬迁走后这才改成了商业区和居民区。
“看见那片房子了么?我们的新厂子就是那边。”开这车,李大琪突然向左手一指,宋援朝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看见农田和农田之间有片厂房,厂房的颜色是灰色的,建筑并不高,仅仅只有两层,但占地面积却不小。
第212章 水洗池
新厂子占地七亩左右,这个地方原本属于当地村委的公用地块,李大琪通过人介绍找到了村委,以一年2500元的租金租了下来,并且签了十五年的合同。
水电这些是直接从村委拉过来的,其中当然也走了水务和电力系统的关系,花了点钱。毕竟工厂不是普通农村居住的房子,工业用电和用水使用率和电压都不同,需要重新走线布局,但在这个时代这些费用都不算高,整体算下来还是很划算的。
厂房和仓库是新建的,整个建筑花了五万元左右,其余投入的钱基本都在装修、设备和其他方面。
新厂房和设备等全部投入高达三十万,这笔钱在这时代是不折不扣的巨款,但对于目前的厂子来说三十万仅仅只是新厂正常经营不到一个月的收入,随着服装行业的火爆和那些产品的热销,厂子里效益出奇的好。
车开到门口,厂门口挂着“沪海腾飞服装厂”的牌子,话说这个名字是马厂长起的,用腾飞二字寓意希望这家新厂同大鹏展翅一般腾高远飞。
工厂现在是上班时间,外面的铁门关着,李大琪按了两下喇叭,一个五十来岁的门房大爷赶紧从门卫室出来开门。
“李厂长侬来啦!”门房大爷脸膛黝黑,说着一口沪海当地郊区话。
“来了来了,今天厂里没什么事吧?”李大琪把脑袋探出去问。
“和平常一样,半小时前刚出了两批货,现在仓库那边才歇下来,其他人都在车间里忙呢。”大爷笑着说道。
李大琪也就是例行一问,和大爷打了声招呼把车开了进去,然后停在了楼前。
“这位大爷是村委会主任家的亲戚,租下这里后村委会那边和我打了招呼让我安置几个人,人我亲自看过,都是老实人,所以厂里帮忙安置了十个人,其他九个年轻人都在车间或者仓库,大爷年纪大了,但做事很认真,所以我安排让他看门。”边下车,李大琪边向宋援朝解释了一句,宋援朝听了点点头,这样的情况很是正常,在村委租地建厂顺手解决几个工作岗位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个人品德没有问题,用谁不一样用?
新厂子的人员可比老厂子多多了,原本老厂子最初只不过只有三十五人,后来新产品上马后增加到了四十八人,而现在新厂子的职工数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六人,几乎是之前老厂子的近三倍。
新厂房分为三个车间,第一个是专门制作牛仔服、牛仔裤的车间,这个车间拥有男女工人四十二人,是整个厂区人数最多的车间。
第二个车间是做喇叭裤和西裤车间,有工人三十八人,至于第三个车间是做衬衫和假领子的,这两种产品的制造方式接近,而且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用前者的边角料,虽然现在假领子的业务已经不再是厂子的支柱业务,但李大琪并没有放弃这块,话说蚊子再小也是肉,毕竟假领子的利润不低,销售也比较稳定。
第三个车间人员为三十五人,三个车间合计人员为一百一十五人,剩余的二十一人中包括李大琪在内,分别是门卫、供销、劳资(行政加人事)、财务、仓库等岗位人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