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往事(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是白兰没有,她那样直直的将目光毫不掩饰的扑向他,既没有被他倾倒也没有自惭形愧。
  娘子不怯,郎君却怯。
  十三郎却他转过身去,耳根通红道:“我父王的江南十六卫此时因该也快到了。若是能设法等到那个时候,或者有人去引十六卫过来,自然性命无忧了。”
  殿下说的父王当是仁安郡王。
  仁安郡王在当今皇上登基之前是排行第五的秦王,是先皇后唯一嫡出的儿子。
  说起仁安君王不得不提一提当今圣上。
  当今圣上在这一辈里排行第六,先皇在的时候封的是成王。
  成王母妃从前乃是皇后宫中的一个粗使,先帝膝下有十个皇子,数成王出身最低,成王的母妃长相平平,母子二人全赖先皇后娘娘周全。
  永平二十年,那是先皇帝在位的第三十五个年头了,从那一年开始先皇无论巡幸何处,都带着当时的秦王也就是如今的仁安君王随扈。
  先皇常常在无意中道:“这事当这样处置。记住了。”
  当时先皇对身侧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谢仲文说道:“我的秦王总要办一件大事,一则是历练历练,看看能否挑得起这份重担;二则是立大功,方在镇得住满朝文武,以后做事便不如少年时我的那样掣肘。”
  先皇十六岁御极,安内攘外,开疆裂土,威震四方,唯一心中隐秘便是诛杀太子兄长的事情,是以到了他自己,便安排的格外周详。
  机会来的巧,永平二十三年西凉关外柔然人进犯,吐蕃蠢蠢欲动。
  老百姓也已经过了十年的太平日子,国富粮足,自然是不怕打仗的。
  此战关于社稷和秦王的声威,是嗣皇帝要立威扬名的由头,只许胜不许败。
  先皇苦心操持,连出征的先锋官都有定夺,派当时还是秦王的仁安君王带圣上直属北衙十六卫禁军军出征,并调遣西北驻军二十万左右龙武军在西凉等候调遣,意为代先皇帝御驾亲征。
  响者云集,风向只所向,花团锦簇,能沾上边的人都卯足了劲要在军中谋个差事,便是不能军中效力,军务粮草之上无不尽心竭力。
  效劳当时的秦王,将来就是从龙之功,升官谋职,荣华富贵自然是近在眼前了。
  原是只等凯旋而归,先皇便要敢为天下先,禅让大位。
  哪里知道仗还没有打完,先皇突发急病……
  自长安作为京都以来,历代皇帝驾崩,都要在大明宫飞霞殿,因飞霞殿乃是皇帝的寝宫,取其“寿终正寝”之意。
  申时大殓,照例太子也就是嗣皇帝该在大明宫飞霞殿灵柩之前接位,只要那一刻安然过去,嗣皇帝就可以全部继承先皇帝的全部权利。
  先皇并未立下储君,而该当继承大位的秦王却远在西凉。
  谢仲文在灵柩前传达先皇的旨意,谁知道身为顾命大臣之一的张公瑾却迟迟一言不发。
  灵柩前顾命大臣四人谢仲文,张公谨,庚承定,李尚道与先皇帝最亲密的乃是张公谨,若说先皇帝的心事,或者心中隐秘的心思,了解深厚之人非张公谨莫属。
  先皇帝辩解祭祀圣谕诏书敕令多借张公谨之手,是以其言对眼前之局面显得尤为重要,他不贸然开口也在情理之中。
  先皇帝临终之前只有谢仲文在身侧,他想到先皇帝待他的知遇之恩,不觉老泪纵横,一味出头只想先定了秦王的名分,不负先皇帝所托。
  先皇帝的叔叔庄王见局面僵持不得已将先皇搁灵,将四人拢在宣政殿闭门密谈。
  谢忠文情急之下便拍了桌子道:“我面承末命,难道如今我的话还做不得准?”
  张公谨掸掸自己的金鱼袋,坦然而坐道:“据我所知,先皇在世对大位意无专属。如今没有御笔钦定的圣旨,惠良公不该擅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