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第8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是,这次交流会似乎不简单,与会人员除了她刚才看到的,她竟然还在前面看见了之前在宣传部见过的郭部长,坐在他旁边的还有一个不认识的中年人。
  苏葵的位置被安排在陆子光和徐奚年中间,暂时和港城那几位先生分开。
  陆子光看她回来,还笑道:“怎么样,徐主编有没有带你自荐成功?”
  徐奚年也笑道:“陆所长,你刚才是没有看见,这位小同志全程一个人发力,倒让我只有看着的份了。”
  陆子光开玩笑道:“想来那位徐先生也被苏葵同学震惊了?”
  “正是如此!”徐奚年一抚掌,也对苏葵开玩笑道:“苏葵同学啊,我看你是走到哪里震惊到哪里啊。”
  陆子光还问起她又有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发言,把那位从来冷淡严肃的徐先生也震住了。
  听着两人对她的调侃,苏葵只是一笑:“您二位又在开玩笑了,不过是一点浅见,是徐先生太抬举我了。”
  听了苏葵的话,徐奚年反而点头笑道:“是的,震惊完你还要谦虚一下,这才是你的一贯作风。”
  苏葵无奈地一笑。
  交流由新马两地的华侨先上台发言,然后是港城的作家,最后是华国作协的成员。
  新马两地的华侨苏葵不怎么熟悉,也就是说,他们在后来可能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果然,他们在阐述完自己的作品后,还说起了最近在在港城的图书出版行业,以后是往这个方向去了。
  港城的几位作家就是以连怀国和谢剑侠最出名,他们两人谈到了目前在港城的通俗文学创作,那里华人众多,背景特殊,具备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
  他们的作品植根于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唤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港城的作家不止他们两人,由于其多方交汇的文化背景,众多文学方式在这里都拥有生存的土壤,他们一一上台作报告。
  苏葵在下面听得认真,甚至拿着笔在记录,能听到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亲自作文学报告,对她来说也是获益匪浅。
  最后一位上台作报告的港城作家就是张瑞山。
  见苏葵不解,徐奚年向她解释,上台作报告的人选那边也是讨论决定的,并且在港城时就已经确定了。
  港城基金会势大,旗下资助扶持了无数出版社,整个港城文坛已经几乎都被他们覆盖。张瑞山虽然和他们拥有相反的观点,但支持者甚众。
  “恐怕他不会说什么好话……”
  苏葵心里有着敏锐的预感,果然,张瑞山一上台,说起了他创作的小说题材——难民小说。
  四五十年代有很多人从大陆来到港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和谭家一样生活得很好,有些能借助头脑和人脉重新发展,有些却耗光了钱财后穷困潦倒。
  张瑞山的小说就是以这一群“难民”为题材,描绘了他们在港城是如何变得穷困潦倒。并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小说里将这些人的苦难全部归结于大陆,引起他们对大陆的不满,并借此宣传民主自由的信念。
  意图昭然若揭。
  小说里的描写并不会这么直白,但就是要要潜移默化中植入这种思想。
  创作这种小说的还不止他一个,不过他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
  “……从中揭示了他们的苦难,然而他们在苦难中追求自由,坚持信念,克服堕落的生活,就会有光明的未来……”
  下面不少人听得皱眉,只是作报告的时候不打断别人是基本礼节,等报告结束,这个问题他们还要讨论。
  接下来就是华国作协的几位老师,正如陆子光所说,作协并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
  即便是都有资格上台,但有些作家认为自己目前并没有值得分享的新成果,因此不会参加,反而愿意旁听,希望能从不同的作家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