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文后妈我不当了[六零] 第6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这一天,华国作家协会接到了宣传部同志发来的一个请求,他们提到,目前报纸上对于《清河乡之变》的批评正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他们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探讨,请他们发声。
  这不巧了吗?
  作协的几位成员都是知道苏葵的,何况这件事这么大,他们一直都在关注,同样看到了那篇文章。
  徐奚年虽然不太看好苏葵一直用这样的写作方式创作,但对于文章的积极意义还是比较认可的,在寓教于乐方面他们确实比不过她。
  那篇文章若是有理有据就罢了,毕竟他曾经也批评过苏葵的文章,但它明显不是啊!甚至根本不是从什么文学的角度分析探讨,而是直接从根本上否定了它,认为虚构的没有价值。
  徐奚年当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正准备写文章驳斥这种观点,谁知宣传部的同志就找上门来了。
  徐奚年立马将之前没来得及发表的评论文章先发表,随后就开始继续写文章驳斥他。
  于是,一场对于苏葵作品的论争又开始了。
  作协的大家都收到了消息,但谁也没有徐奚年快。
  很快,《文评报》发表评论文章。
  ——浅谈《清河乡之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他之前写的,里面主要谈到了小说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并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中体现了淳朴厚重的乡村风貌。
  并且他还多写了一段,指出它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确实成为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论是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对现实的借鉴意义上,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随后,一篇名叫《一场文艺的盛宴,一场历史的变迁》的文章也在《文学周刊》上发表。
  发文指出,《清河乡之变》这部小说,立足于正在试点的政策,从当地民情出发,深刻反映人们在这个历史进程下的变迁,同样深刻剖析了这种进程下人民的心态和情感变化,对当下以及未来都是有明显借鉴意义的。
  不止他们,作协的几位纷纷开始发文。
  《虚构的作品是否具有价值?——“清河乡之变”价值谈》
  《文学批评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
  《艺术性创作手法在文章中的意义》
  一篇篇文章被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瞬间打乱了被一种声音垄断的局面。然而后面出现的几种声音,几乎都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并且肯定了《清河乡之变》的价值。
  关键是,他们都还不是普通人,作协成员,知名作家,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名人,他们出手,每一篇都是专业的分析。
  如果说报纸的推广是在政治上抬高作品地位,那么这些作家的先后发文,则是在文学艺术上肯定了这部作品的地位。
  不得不说,通过他们的争论,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出名,从上至下,又从下至上,蔓延到每个人跟前。
  连京大的学生都听闻了这个消息。
  今天来给他们上现代文学课的陆子光教授就谈到了这件事。
  苏葵为什么知道?因为她也坐在这里。
  她的英文系的免修已经办理下来了,但苏葵并不是全然不去,有时候几位教授也会过问她目前的学习情况,苏葵只说她现在暂时还在整理一些资料,接下来可能会去西语系学习或者去中文系旁听。
  今天就是她第一次到中文系来。她是知道今天有陆子光的课特意过来听的。
  她来的时候坐在最后,并不引人注意,只有几个同学看了她一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