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5 / 6)
晚上就梦到了或是流泪或是面目狰狞的女儿/姐妹,瞧着她们熟悉又陌生的脸庞,回过神来的亲属们再也不愿意忍受下去。
他们一个接着一个选择报官,在礼记和正义之间选择了后者。
他们的报官让官府终于能将证据摆放在民众眼前,儒生们彻底哑火了。但其中总有嘴硬的儒生嚷嚷着:“能为夫婿殉葬,名列烈女节妇牌坊上,又有何不好?”
“你这人难不成家中没有姐妹,没有老母女儿?”有人不可置信的怒斥。
“这又如何?这般做又有何不对?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此人振臂呼喝,半点羞耻都无甚至还写满了不以为然。
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话语却是被路过的胤禛和胤禩听了个全部。
正当他大声吆喝着,不顾周遭民众阻止,还要让一部分和他心思相同的儒生继续去游街时,勃然大怒的胤禩走了出来。
他使着侍卫将这人抓住:“拖到台上把他关入棺材里,等到快要咽气了再放出来,瞧瞧他还敢不敢大放厥词!”
“你——你这!”儒生吓得魂飞魄散,先前的‘正义凛然’瞬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哭嚎着求救想要逃跑。
只可惜在他身边只留下一批看他不顺眼的读书人,众人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幸灾乐祸的看着这人被拖上去关在棺材里。
直到里面砸门声音从强到弱,眼见着就要无声侍卫们才把棺材再次打开。
不见其人,味道却是让人惊得捂住鼻子连连倒退。
只见那先前那满脸不服气的儒生,此刻已是瘫软在地,黄的臭的满了裤|裆。
见着眼前光芒,他大口大口的喘着气,面带恐惧双手双脚着地爬了出去。这凄惨悲哀的模样,让围观的,一些心中抱着同样念头的人心中一凛,恐惧一阵阵的泛了上来。
这非死罪,却是丢光了脸面。
瞧瞧四周已有多少人开始谈论起这人的出身家族,只怕是要传遍天下。
下意识吞了吞口水,这些人悄无声息的散去。
胤禩怒火微降,可看着周遭他却忍不住低语:“四哥,光是这一场案子只怕一两年内是不会出事,只怕……”
过了这个风头,这股子风气再次起来。
胤禛深以为然。
上一世康熙曾下令严禁殉葬之风,八旗内以奴仆殉葬的制度才被禁止,但在民间却是频频表彰妻妾‘自愿’殉死的举动,各地官府每年上表节妇烈妇表的便有几十,多则几百人。
前者也就罢了,后者优待及夫家子女,再联想到现在的事情,很难保证会不会有人因利益而故意杀妻妾以表烈妇……胤禛和胤禩越想面色越是沉重,匆匆回行宫便是上表这件大事。
※※※※※※※※※※※※※※※※※※※※
[注1]《礼记檀弓上》“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注2]这一段白话文来自解说:凡是以焚烧、支解之类手段残害死尸或者是将尸体遗弃到江湖水中去的,都要按照“斗杀”罪减一等(流三千里)处罚;如果仅仅是损伤尸体的,也是按照斗杀罪减二等(徒三年);但如果残害、遗弃的是自己尊亲属的尸体,那就要按照斗杀罪处以斩首死刑。如果在耕作、施工时发现无名尸首不予以埋葬,随意丢弃的,也要处以徒二年;把尸体烧毁的,处徒三年;如果是尊亲属的尸体,就要加罪一等;烧毁棺的,处以流三千里;烧毁尊亲属尸体的,就要判处绞刑。
以上条例是唐朝就开始施行,基本后面所有朝代沿用。
因此开棺验尸基本上在古代没人愿意干,干了就是全家丢人的大事,就连官员如果开棺验尸没查出个结果,可能都要被同僚状告,顶戴花翎没了不提指不定也要去牢房里走一趟的。
***
下午18:00更新
*** ↑返回顶部↑
他们一个接着一个选择报官,在礼记和正义之间选择了后者。
他们的报官让官府终于能将证据摆放在民众眼前,儒生们彻底哑火了。但其中总有嘴硬的儒生嚷嚷着:“能为夫婿殉葬,名列烈女节妇牌坊上,又有何不好?”
“你这人难不成家中没有姐妹,没有老母女儿?”有人不可置信的怒斥。
“这又如何?这般做又有何不对?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此人振臂呼喝,半点羞耻都无甚至还写满了不以为然。
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话语却是被路过的胤禛和胤禩听了个全部。
正当他大声吆喝着,不顾周遭民众阻止,还要让一部分和他心思相同的儒生继续去游街时,勃然大怒的胤禩走了出来。
他使着侍卫将这人抓住:“拖到台上把他关入棺材里,等到快要咽气了再放出来,瞧瞧他还敢不敢大放厥词!”
“你——你这!”儒生吓得魂飞魄散,先前的‘正义凛然’瞬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哭嚎着求救想要逃跑。
只可惜在他身边只留下一批看他不顺眼的读书人,众人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幸灾乐祸的看着这人被拖上去关在棺材里。
直到里面砸门声音从强到弱,眼见着就要无声侍卫们才把棺材再次打开。
不见其人,味道却是让人惊得捂住鼻子连连倒退。
只见那先前那满脸不服气的儒生,此刻已是瘫软在地,黄的臭的满了裤|裆。
见着眼前光芒,他大口大口的喘着气,面带恐惧双手双脚着地爬了出去。这凄惨悲哀的模样,让围观的,一些心中抱着同样念头的人心中一凛,恐惧一阵阵的泛了上来。
这非死罪,却是丢光了脸面。
瞧瞧四周已有多少人开始谈论起这人的出身家族,只怕是要传遍天下。
下意识吞了吞口水,这些人悄无声息的散去。
胤禩怒火微降,可看着周遭他却忍不住低语:“四哥,光是这一场案子只怕一两年内是不会出事,只怕……”
过了这个风头,这股子风气再次起来。
胤禛深以为然。
上一世康熙曾下令严禁殉葬之风,八旗内以奴仆殉葬的制度才被禁止,但在民间却是频频表彰妻妾‘自愿’殉死的举动,各地官府每年上表节妇烈妇表的便有几十,多则几百人。
前者也就罢了,后者优待及夫家子女,再联想到现在的事情,很难保证会不会有人因利益而故意杀妻妾以表烈妇……胤禛和胤禩越想面色越是沉重,匆匆回行宫便是上表这件大事。
※※※※※※※※※※※※※※※※※※※※
[注1]《礼记檀弓上》“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注2]这一段白话文来自解说:凡是以焚烧、支解之类手段残害死尸或者是将尸体遗弃到江湖水中去的,都要按照“斗杀”罪减一等(流三千里)处罚;如果仅仅是损伤尸体的,也是按照斗杀罪减二等(徒三年);但如果残害、遗弃的是自己尊亲属的尸体,那就要按照斗杀罪处以斩首死刑。如果在耕作、施工时发现无名尸首不予以埋葬,随意丢弃的,也要处以徒二年;把尸体烧毁的,处徒三年;如果是尊亲属的尸体,就要加罪一等;烧毁棺的,处以流三千里;烧毁尊亲属尸体的,就要判处绞刑。
以上条例是唐朝就开始施行,基本后面所有朝代沿用。
因此开棺验尸基本上在古代没人愿意干,干了就是全家丢人的大事,就连官员如果开棺验尸没查出个结果,可能都要被同僚状告,顶戴花翎没了不提指不定也要去牢房里走一趟的。
***
下午18:00更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