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 空白支票(3 / 4)
李元庆只得放弃了舒服休息几天的心思,换乘马车,来到码头迎接王承恩一行。
齐名伟的马车此时还停在码头边,并未离开还在欢庆的人群,没想到,他发呆的这功夫,王承恩竟然到了。
时至此时,饶是以齐名伟的老谋深算,却是也不得不对李元庆五体投地。
以李元庆的心计手段,天下间,谁人还可以与他匹敌?
齐夭夭此时岁还年幼,但这件事情,却是绝不能再拖了啊……
宽大的马车里,李元庆亲手给王承恩倒了一杯热腾腾的马奶酒,“王公,这东西入口虽是稍显骚腥,但却越品越有味道,王公可愿尝一下?”
王承恩也没想到,他刚到长生岛,却正碰到李元庆返回,心情也是大好,哈哈大笑道:“元庆,杂家这把老骨头,可是试不了太多新鲜玩意喽。不过,元庆你的推荐,杂家又怎能不试一下?”
王承恩笑着品了一口马奶酒,回味片刻,又思虑片刻,笑道:“元庆,别说,这韵味,果然非同凡响那。也无怪乎,这些北虏、东奴,如此好战善战了。”
李元庆笑道:“王公,只恨元庆此役未能完全舒展开手脚,让狗鞑子主力逃走了。哎……”
王承恩哈哈大笑:“元庆,你能拿下海州,并守住海州,已经是我大明这数十年来的第一功!此事,皇上看在眼里,朝廷也看在眼里,天下百姓也看在眼里!你也不要过分妄自菲薄,这种事情,尽力便足够了。”
李元庆笑着点了点头,“有王公给元庆支撑,元庆心里就有底了。”
两人相视一眼,不由都是哈哈大笑。
回到府中,李元庆置办了盛大的酒宴,欢迎王承恩莅临长生岛,同时,也是庆祝海州大捷的主宴,长生营各部主将,齐聚一堂。
王承恩的兴致也非常高,喝了不少的酒。
一顿午宴,一直持续了申时,这才算结束。
不过,王承恩却并没有着急去休息,而是与李元庆品茶继续聊。
到了此时,李元庆已经非常了解王承恩的性子。
这老太监,大智慧或许没有,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颇为兢兢业业。
历史上,他的确没有能力阻止倾颓的大势,但他却是唯一陪在崇祯皇帝身边,并跟崇祯皇帝一起,在万岁山那颗歪脖子树上吊之人。
华夏历史,五千年长河,古老的传承中,人们第一敬的,并非是英雄,而是忠义。
孩子要对父母孝顺,臣子要对君王孝顺,百姓要对父母官孝顺,这也是整个骨架的基石。
李元庆与崇祯皇帝之间,的确有不少瑕疵,但他与王承恩之间,交情还算是很不错的。
在很大程度上,李元庆对王承恩很佩服,也很尊敬,而且绝非是表面和利用。
两人喝了几口茶,又吃了些解酒的蔬果,王承恩的脸色已经好了不少,笑道:“元庆,关于你此次海州之役的封赏,朝廷里现在吵的很热闹啊。你可有什么想法?”
李元庆正在往王承恩的杯中续着茶,闻言不由微微一怔,片刻,忙笑道:“王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元庆相信朝廷,更相信皇上。但还是要靠王公多多提携啊。”
王承恩哈哈大笑,李元庆这态度让他很满意。
如果李元庆表现的太过清高,反而会让王承恩提高警觉,哪怕两人的关系紧密,他却也绝不会容忍李元庆这种位置,觊觎大明的江山。
“元庆,杂家也明了,这些年,是朝廷亏欠你啊。依照你的功绩,莫说是伯爵了,便是封王公,也已经到线。皇上在杂家来时,也好生嘱托杂家,务必要处理好这方面的事情。不过,元庆,这件事情,杂家还是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王承恩说着,笑眯眯看向李元庆的眼睛。
他的眼神中虽是看似柔和不惊,但李元庆却是明显注意到了他其中的一丝谨慎的小心。 ↑返回顶部↑
齐名伟的马车此时还停在码头边,并未离开还在欢庆的人群,没想到,他发呆的这功夫,王承恩竟然到了。
时至此时,饶是以齐名伟的老谋深算,却是也不得不对李元庆五体投地。
以李元庆的心计手段,天下间,谁人还可以与他匹敌?
齐夭夭此时岁还年幼,但这件事情,却是绝不能再拖了啊……
宽大的马车里,李元庆亲手给王承恩倒了一杯热腾腾的马奶酒,“王公,这东西入口虽是稍显骚腥,但却越品越有味道,王公可愿尝一下?”
王承恩也没想到,他刚到长生岛,却正碰到李元庆返回,心情也是大好,哈哈大笑道:“元庆,杂家这把老骨头,可是试不了太多新鲜玩意喽。不过,元庆你的推荐,杂家又怎能不试一下?”
王承恩笑着品了一口马奶酒,回味片刻,又思虑片刻,笑道:“元庆,别说,这韵味,果然非同凡响那。也无怪乎,这些北虏、东奴,如此好战善战了。”
李元庆笑道:“王公,只恨元庆此役未能完全舒展开手脚,让狗鞑子主力逃走了。哎……”
王承恩哈哈大笑:“元庆,你能拿下海州,并守住海州,已经是我大明这数十年来的第一功!此事,皇上看在眼里,朝廷也看在眼里,天下百姓也看在眼里!你也不要过分妄自菲薄,这种事情,尽力便足够了。”
李元庆笑着点了点头,“有王公给元庆支撑,元庆心里就有底了。”
两人相视一眼,不由都是哈哈大笑。
回到府中,李元庆置办了盛大的酒宴,欢迎王承恩莅临长生岛,同时,也是庆祝海州大捷的主宴,长生营各部主将,齐聚一堂。
王承恩的兴致也非常高,喝了不少的酒。
一顿午宴,一直持续了申时,这才算结束。
不过,王承恩却并没有着急去休息,而是与李元庆品茶继续聊。
到了此时,李元庆已经非常了解王承恩的性子。
这老太监,大智慧或许没有,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颇为兢兢业业。
历史上,他的确没有能力阻止倾颓的大势,但他却是唯一陪在崇祯皇帝身边,并跟崇祯皇帝一起,在万岁山那颗歪脖子树上吊之人。
华夏历史,五千年长河,古老的传承中,人们第一敬的,并非是英雄,而是忠义。
孩子要对父母孝顺,臣子要对君王孝顺,百姓要对父母官孝顺,这也是整个骨架的基石。
李元庆与崇祯皇帝之间,的确有不少瑕疵,但他与王承恩之间,交情还算是很不错的。
在很大程度上,李元庆对王承恩很佩服,也很尊敬,而且绝非是表面和利用。
两人喝了几口茶,又吃了些解酒的蔬果,王承恩的脸色已经好了不少,笑道:“元庆,关于你此次海州之役的封赏,朝廷里现在吵的很热闹啊。你可有什么想法?”
李元庆正在往王承恩的杯中续着茶,闻言不由微微一怔,片刻,忙笑道:“王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元庆相信朝廷,更相信皇上。但还是要靠王公多多提携啊。”
王承恩哈哈大笑,李元庆这态度让他很满意。
如果李元庆表现的太过清高,反而会让王承恩提高警觉,哪怕两人的关系紧密,他却也绝不会容忍李元庆这种位置,觊觎大明的江山。
“元庆,杂家也明了,这些年,是朝廷亏欠你啊。依照你的功绩,莫说是伯爵了,便是封王公,也已经到线。皇上在杂家来时,也好生嘱托杂家,务必要处理好这方面的事情。不过,元庆,这件事情,杂家还是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王承恩说着,笑眯眯看向李元庆的眼睛。
他的眼神中虽是看似柔和不惊,但李元庆却是明显注意到了他其中的一丝谨慎的小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