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最长的一仗(3 / 9)
“电报上有对这种情况的解释么?”陈宦疑惑地问道,“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托洛茨基据说是一个懂得军事的人,总不见得他放任这些情形不管吧?”
“有,电报上有过这样的询问。”
“布琼尼如何应答的?”
“他说,华军飞机厉害,掌握了制空权,部队如果过于集中,一旦被敌机轰炸,损失非同小可,而且旷野之上遮蔽物甚少,为了避免为我军优势空中火力杀伤,将部队分散布置。”
“这勉强算是一个理由,托洛茨基如何回复的?”
“没有截获相关电文,不过想来应该是默认了,因为后面就没有就这件事继续追问。”
众人陷入了沉思,蔡锷开口道:“各位长官,目前的形势很古怪,正如刚才分析得那样,我也是左右为难,下不了决心。不过,今天既然大总统已经将两个中央师划给了我,我心里便有了底气——是诱饵又如何?我们与其在这里反复揣测敌人的意图,还不如直接先把这个诱饵吃下去再说。看看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样,否则,一拖两拖,时间不等人,压力更大。”
“也只有破釜沉舟这条路了,是不是刀山火海,还得闯过去看看。”张绍曾点头表示赞同。
“两个中央师的主力大概何时能抵达?”
“5天左右。”陈宦负责战区间联络,他给出了一个肯定性的答复,“抵达之后的第三天就可以投入使用。”
“也就是说,8天以后就有全部人马。”
“对的,松坡,你想怎么用?”
“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期三个师齐头并进,以铁路为核心,向鄂木斯克方向***,初期速度不必过快,一边观察敌人的针对性动态,一边等待后续中央师的开到。等8天以后,估计已经走过中央路段,敌人有什么计谋,也该使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发挥中央师的机动力和火力,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打破敌人的包围圈,进而消灭敌人;如果敌人只是利用这种假象在鄂木斯克附近与我们进行攻防战,则我们求之不得,更好。”
“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陆尚荣击掌叫好。
“各位长官的意见呢?”蔡锷将征询的目光投向了陈宦、张绍曾和蒋方震等人。
众人都是点头,陈宦多问一句,“打算何时出发?”
“今天夜里就动手。”蔡锷下定决心,“利用部队调动进军的机会,掩护后续部队开进,分两段进击。”
“机要员,传我命令,执行‘屠龙’计划,以今夜12点为战役零点,命令如下。1、今天下午开始,航空兵扩大搜索面,加强对敌情动向的跟踪,轰炸机大队进行袭扰作战,重点攻击鄂木斯克城防与该城以北的交通线,阻止敌人快速撤退;2、3个步兵师相互掩护,交替前进,重火力和辎重通过铁路运输,每天行军不必太快,控制在25公里左右即可;3、全城戒严,闲杂人等一律只进不出,做好对后续部队的保密工作……”
战斗在这一刻已经开始了!人类的战争机器,即将咆哮着,释放他的能量。
中路军的3个师来头也不小,第1师的师长是马瑞风少将,从义军时期开始便是秦时竹的人马,第3师的师长夏天方少将则是中东路抗俄的英雄,第4师师长徐志乾少将,也是义军时期的老人,陆尚荣的大舅子。3个师的基干兵员这几年虽然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中低级别的军官,很多都是巡防营时代的老人,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提起俄国毛子就是一肚子的火气,现在开战,倒真是好钢用对了地方。
蔡锷的出击令一下达,鄂木斯克方面就感觉到了压力。
下午开始,飞机一波接着一波地飞来,以前只是例行公事地侦察,现在却变成了轰炸和扫射。不仅鄂木斯克城市里如此,各支部队纷纷报告发现敌人飞机,不但进行肆无忌惮地侦察,而且向我军投弹,扫射,我英勇红军奋起还击,击退了敌人的袭扰……
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电报,坐镇鄂木斯克的布琼尼不为所动,他对伏罗希洛夫说道:“看来,中国人要动手了。估计他们经过这几天连续的侦查,判定我们没有其他意图,急不可耐地扑过来了。”
伏罗希洛夫狠狠地将拳头砸在桌子上,“只恨我们没有足够的飞机,不然怎么会轮到敌人如此猖狂?”
“是啊,伏罗希洛夫同志,没有飞机我们很吃亏,敌人可以侦察我们,我们看不到敌人,敌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我们进行轰炸、扫射,我们打不到敌人,敌人可以破坏我们的交通线,破坏我们的物资,破坏我们的防线,我们干坐着傻等……什么时候才能有我们自己的飞机呢?”
听了布琼尼的抱怨。伏罗希洛夫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出发之前,托洛茨基本来承诺提供20架飞机供骑兵军使用的,但是真等到了鄂木斯克,却只来了2架,其余18架因为西线吃紧,全部被大本营扣留不发了。打高尔察克问题还不大,反正对方也没有多少飞机,可一旦和中国人交火,没有空中火力的弱点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就是这仅有的2架飞机,一架在后来因为机械损坏而趴窝,还有一架本来视为心肝宝贝的,结果在前段时间的侦查中被中国人的飞机打了下来,连飞行员也做了俘虏。现在庞大的骑兵军,13万人马的部队,居然连一架飞机都没有,真是难堪到了极点。
“托洛茨基同志有他自己的难处,布琼尼同志,这些困难还需要我们克服。”
“也只能这么办了,战无不胜的红军同志能自己克服困难。”布琼尼其实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真的不指望能从伏罗希洛夫那里获得一个什么明确的承诺,他苦笑着说道,“中国人不上钩我们等着焦急,现在中国人上钩了,打得我们又是焦急,真是让人不安的局面。仗打了这么多时间,第一次碰上这样的对手,真是……”
“中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凶恶的敌人。”伏罗希洛夫何尝不知道空军的重要呢,可是,孱弱的布尔什维克着实拿不出空军来。原本俄国就不是空中强国,经过几年世界大战的消耗,更是捉襟见肘。而就在仅剩的飞行员中,大部分要么出身富农、地主,要么出身贵族家庭,成分和阶级立场都是十分可疑而且敌视布尔什维克的——这毫不奇怪,作为耗资最大、培养最困难、对人员素质要求最高的飞行员,绝大多数都是布尔什维克认为的出身不好、阶级立场可疑的人物充当。即便他愿意满腔热血地投奔红军,红军能不能收留,契卡会不会找麻烦还是个未知数。即便一切可能,在家乡受到冲击、受到***的亲人也不会同意。因此,这种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现在可以给部队发电报了么?” ↑返回顶部↑
“有,电报上有过这样的询问。”
“布琼尼如何应答的?”
“他说,华军飞机厉害,掌握了制空权,部队如果过于集中,一旦被敌机轰炸,损失非同小可,而且旷野之上遮蔽物甚少,为了避免为我军优势空中火力杀伤,将部队分散布置。”
“这勉强算是一个理由,托洛茨基如何回复的?”
“没有截获相关电文,不过想来应该是默认了,因为后面就没有就这件事继续追问。”
众人陷入了沉思,蔡锷开口道:“各位长官,目前的形势很古怪,正如刚才分析得那样,我也是左右为难,下不了决心。不过,今天既然大总统已经将两个中央师划给了我,我心里便有了底气——是诱饵又如何?我们与其在这里反复揣测敌人的意图,还不如直接先把这个诱饵吃下去再说。看看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样,否则,一拖两拖,时间不等人,压力更大。”
“也只有破釜沉舟这条路了,是不是刀山火海,还得闯过去看看。”张绍曾点头表示赞同。
“两个中央师的主力大概何时能抵达?”
“5天左右。”陈宦负责战区间联络,他给出了一个肯定性的答复,“抵达之后的第三天就可以投入使用。”
“也就是说,8天以后就有全部人马。”
“对的,松坡,你想怎么用?”
“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期三个师齐头并进,以铁路为核心,向鄂木斯克方向***,初期速度不必过快,一边观察敌人的针对性动态,一边等待后续中央师的开到。等8天以后,估计已经走过中央路段,敌人有什么计谋,也该使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发挥中央师的机动力和火力,通过里应外合的方式打破敌人的包围圈,进而消灭敌人;如果敌人只是利用这种假象在鄂木斯克附近与我们进行攻防战,则我们求之不得,更好。”
“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陆尚荣击掌叫好。
“各位长官的意见呢?”蔡锷将征询的目光投向了陈宦、张绍曾和蒋方震等人。
众人都是点头,陈宦多问一句,“打算何时出发?”
“今天夜里就动手。”蔡锷下定决心,“利用部队调动进军的机会,掩护后续部队开进,分两段进击。”
“机要员,传我命令,执行‘屠龙’计划,以今夜12点为战役零点,命令如下。1、今天下午开始,航空兵扩大搜索面,加强对敌情动向的跟踪,轰炸机大队进行袭扰作战,重点攻击鄂木斯克城防与该城以北的交通线,阻止敌人快速撤退;2、3个步兵师相互掩护,交替前进,重火力和辎重通过铁路运输,每天行军不必太快,控制在25公里左右即可;3、全城戒严,闲杂人等一律只进不出,做好对后续部队的保密工作……”
战斗在这一刻已经开始了!人类的战争机器,即将咆哮着,释放他的能量。
中路军的3个师来头也不小,第1师的师长是马瑞风少将,从义军时期开始便是秦时竹的人马,第3师的师长夏天方少将则是中东路抗俄的英雄,第4师师长徐志乾少将,也是义军时期的老人,陆尚荣的大舅子。3个师的基干兵员这几年虽然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中低级别的军官,很多都是巡防营时代的老人,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提起俄国毛子就是一肚子的火气,现在开战,倒真是好钢用对了地方。
蔡锷的出击令一下达,鄂木斯克方面就感觉到了压力。
下午开始,飞机一波接着一波地飞来,以前只是例行公事地侦察,现在却变成了轰炸和扫射。不仅鄂木斯克城市里如此,各支部队纷纷报告发现敌人飞机,不但进行肆无忌惮地侦察,而且向我军投弹,扫射,我英勇红军奋起还击,击退了敌人的袭扰……
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电报,坐镇鄂木斯克的布琼尼不为所动,他对伏罗希洛夫说道:“看来,中国人要动手了。估计他们经过这几天连续的侦查,判定我们没有其他意图,急不可耐地扑过来了。”
伏罗希洛夫狠狠地将拳头砸在桌子上,“只恨我们没有足够的飞机,不然怎么会轮到敌人如此猖狂?”
“是啊,伏罗希洛夫同志,没有飞机我们很吃亏,敌人可以侦察我们,我们看不到敌人,敌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我们进行轰炸、扫射,我们打不到敌人,敌人可以破坏我们的交通线,破坏我们的物资,破坏我们的防线,我们干坐着傻等……什么时候才能有我们自己的飞机呢?”
听了布琼尼的抱怨。伏罗希洛夫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出发之前,托洛茨基本来承诺提供20架飞机供骑兵军使用的,但是真等到了鄂木斯克,却只来了2架,其余18架因为西线吃紧,全部被大本营扣留不发了。打高尔察克问题还不大,反正对方也没有多少飞机,可一旦和中国人交火,没有空中火力的弱点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就是这仅有的2架飞机,一架在后来因为机械损坏而趴窝,还有一架本来视为心肝宝贝的,结果在前段时间的侦查中被中国人的飞机打了下来,连飞行员也做了俘虏。现在庞大的骑兵军,13万人马的部队,居然连一架飞机都没有,真是难堪到了极点。
“托洛茨基同志有他自己的难处,布琼尼同志,这些困难还需要我们克服。”
“也只能这么办了,战无不胜的红军同志能自己克服困难。”布琼尼其实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真的不指望能从伏罗希洛夫那里获得一个什么明确的承诺,他苦笑着说道,“中国人不上钩我们等着焦急,现在中国人上钩了,打得我们又是焦急,真是让人不安的局面。仗打了这么多时间,第一次碰上这样的对手,真是……”
“中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凶恶的敌人。”伏罗希洛夫何尝不知道空军的重要呢,可是,孱弱的布尔什维克着实拿不出空军来。原本俄国就不是空中强国,经过几年世界大战的消耗,更是捉襟见肘。而就在仅剩的飞行员中,大部分要么出身富农、地主,要么出身贵族家庭,成分和阶级立场都是十分可疑而且敌视布尔什维克的——这毫不奇怪,作为耗资最大、培养最困难、对人员素质要求最高的飞行员,绝大多数都是布尔什维克认为的出身不好、阶级立场可疑的人物充当。即便他愿意满腔热血地投奔红军,红军能不能收留,契卡会不会找麻烦还是个未知数。即便一切可能,在家乡受到冲击、受到***的亲人也不会同意。因此,这种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现在可以给部队发电报了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