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战和去留(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71章 战和去留
  下午时分,一直关注着战况发展的秦时竹收到了前方发来的电报:今日凌晨,我骑1师、骑2师发起突击,率先包围敌后卫部队和指挥部,经过激战,全歼包围圈中之敌,后又按预定方案,与满洲里34旅汇合,将俄军残部包围在郊外一座小村庄,经过激烈战斗,肃清全部残敌……此役,我军共歼灭敌军万余(具体战果尚在统计中),俘虏数千,除部分留守俄军因得到消息较早,及时溜走外,几乎全歼……我军损失尚可,初步统计伤亡数字约在4000左右……缴获大批装备、物资、弹药等,至此,满洲里以西再无俄军大部队。
  收到这样的战报,大本营成了欢乐的海洋,所有的军官、参谋都鼓掌表示庆贺,秦时竹喜气洋洋,高兴地对手下说:“看来,我军又打了大胜仗,马尔蒂诺夫今天晚上要睡不着觉喽!”
  “岂止是睡不着觉,恐怕哭天喊地了……”蒋方震笑着说,“经此一役,外阿穆尔军区机动力量被我军歼灭,我们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其他部分的俄军了。”
  “百里兄所言极是,现在俄军东路集团已经覆灭,西路集团和哈尔滨守军全靠这支部队的增援才勉强支撑,现在我们消灭了俄军远东第五师,等于是抽走了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帅,要痛打落水狗啊!”
  “好,电告前线部队,对他们的胜利表示庆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配合13师歼灭俄军西路集团。”秦时竹当即发布命令,“同时电告13师,为降低自身伤亡。可暂时放松对敌攻势,向对方喊话,通报消息,逼迫他们投降……至于哈尔滨方面,仍旧维持包围圈,同时也派人接洽投降事宜。”
  “哈尔滨守军恐怕不会投降吧?”张孝准说道,“是不是把重炮支队派遣上去,作好强攻的准备?”
  “不用了。哈尔滨本来就不是我军必须拿下的目标,暂且还是让他留在俄军手中吧。一来可以和俄国方面讨价还价,二来,也免得我们的东洋邻居太过忌惮……”
  “大帅英明!”
  当天晚上,马尔蒂诺夫知道了消息,难过得滴水不进,整个人失魂落魄,半夜时分。从他的住所处传出两声枪声,卫兵们知道大事不妙,冲进去一看,将军和他的情妇已双双饮弹自尽……
  两天后,处于数万大军包围圈内地俄军西路集团不顾上级命令。选择了投降,自少将以下5000余人成了国防军的俘虏,俄军的第二次军事冒险又以失败而告终,不仅如此。败得比第一次更惨,俄国护路队除哈尔滨城内部分得到保留外,几乎全军覆灭。
  2月18日,北疆国防军和俄军连日大战的消息经过蒋方震发布的正式新闻,通过中外记者的报道全部刊登了出来,全国乃至世界舆论震动……西方各国民众仿佛又重新看到了日俄战争后俄军的颓势,在国际金融、债券市场上,俄国卢布对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各种股票、债券价格猛跌……俄*界、政界沉浸在一片不可思议的惶恐中,虽然沙文主义分子叫嚣着要再次报复,但俄国领事在本国公使地指示下,悄悄地和北疆方面进行了接触。
  德皇威廉二世接到报告后,高兴地手舞足蹈,一方面命令顾问团前去探究中国人的秘密武器,一方面又派格尔夫再次许诺提供军事贷款,要求秦时竹坚决顶住。和俄军战斗到底。
  英、法、美各国舆论全部用不可思议这样的大幅标题来形容国防军的胜利。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积极介入调停。同时极力劝说俄国方面缩手……日本方面以酸溜溜的语气描绘了俄军的失败,但在私底下也不得不承认国防军战斗力之强悍,关东军方面接到最高指示,严格避免与中国方面发生冲突,同时尽快摸清国防军所用装备和战斗经历。
  袁世凯政府假惺惺地予以表彰,对马占山、李春福、焦济世、夏天方、范曾文等将领各升一级,授予秦时竹勋一位,授予吴俊升勋二位……秦时竹趁热打铁,再次增加1个旅的编制,任命姜登选为旅长,陆军部照例予以批准。各地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热情歌颂国防军地伟大胜利,所有人均感到扬眉吐气。
  沈阳、吉林等大城市在得到大捷消息后,组织了盛大的游行以示庆祝,走在队伍最前头的学生代表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收复哈尔滨,将俄军从中国大地上赶出去……
  天津方面的俄国驻屯军进入一级戒备,防止任何不测情况发生,各地俄租界纷纷派遣警察封锁边界,防止与激动的人群发生冲突,原本趾高气扬地俄国人现在也大都不敢上街,生怕挨中国人的打。
  对局势如何发展,北疆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以张绍曾和蒋方震等人为代表的军方表示可以接受谈判,但最好能在攻打下哈尔滨之后再谈判;以张榕、熊希龄等人为代表地政界则希望能够在有利条件下停战谈判。
  军方的理由很明确:第一,累经大战,国防军虽然也有所损失,但总计只损失约3个旅左右的兵力,没有伤筋动骨,而这三个旅的损失换来的却是敌人六万余人,近四个师的战果,得失比例与我极其有利;第二,从军事态势上看,由于俄军护路队几乎全军覆灭,整条中东铁路除哈尔滨之外基本掌握在国防军手中,为了彻底打通中东路,需要拿下哈尔滨;第三,即使俄军再次调集兵力来犯,也不用害怕,敌人势必要从外蒙或满洲里一线开始入侵,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予以阻截,在军事布局上我军也不落下风。
  政界的理由似乎也比较充足:第一,经过连番战斗,国防军取得了重大地胜利。此刻停战谈判,是较好的时机,一方面能巩固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能避免与俄国全面对抗;第二,到目前为止,除德国是相对比较明确的支持北疆外,其余列强并不好相处,特别是英、法两国。与俄国之间有协约,若是战事持续扩大,保不住他们有异动,英法一有异动则日本必然有异动,不如趁各国目前对我抱有同情心之际停战;第三,此次战斗,打出了军威、国威,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心与舆论争取已经很充足了,不必要画蛇添足,再次扩大战事,而且北疆财政状况并不太理想,支持不了持久战。
  两边争论不休。关键就看秦时竹如何表态,但秦时竹并不急于表态,他先要找葛洪义商量,在众人之中。葛洪义地地位最为特殊,他不仅是政府高层,也是人民党高层,更重要的是,他在军队内也有显著的影响力,双方都希望争取他。
  “现在文的要和,武地要战,我想听听你地看法。到底是和是战?”秦时竹劈头就问。
  “是和是战,你估计早就打定主意了,问我无非是走过场吧?”葛洪义也不含糊。
  “不然,两边现在争论不下,正是发扬民主的时候,我虽然打定了主意,但也是要靠说服而不是靠强力压制。”秦时竹笑着说,“只要能说服你。这个决定就算是成功了。”
  “为什么?我有这么重要吗?”
  “不然。你是文官和武将之间地重量级人物,你倒向哪边。哪边就能取得胜利,你是这架天平上地最后一个砝码。”
  “那我先不说意见,而是分析事实。”葛洪义听秦时竹如此说,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第一,从实力上说,俄国远胜与我,我军虽然得胜,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力量平衡;第二,文官提出的财政危机可以不用理会,继续作战我军有充足的财源;第三,是战是和,关键点不在于俄国身上,而在于袁世凯身上,或者说是在我们如何对待袁世凯身上;第四,我们通晓历史,别人并不知道,因此除了我们几个掌握全面情况外,他们并不知情,我们要做的是驾驭好后来的趋势发展,在不动声色的前提下,巧妙决断……”
  “很好,很多方面你和我想到一起去了。”秦时竹高兴地说,“俄国实力确实在我们之上,别的不说,光是其军力的远东部分就超过国防军全部。现在地问题是如何给俄国一个台阶下,不要让他们发狂,置欧洲部分而不顾来攻我们……”
  “这是我们需要极力避免的地方。”葛洪义点头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尔滨不能打。留着哈尔滨,虽然留下了钉子,但也让俄军保存了颜面。”
  “这一点那就这么办理。俄军护路队是必须要撤退的,中东铁路我们必须掌握控制权,不然,如果任由俄军再度组织,我们打了这两仗就算白打了,浪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结果一无所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