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值得尊敬的长者(1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z波检测技术’的研究,是从可控带电粒子束的检测开始的,研究方式是依靠小型的电子枪,真空环境下释放z波压缩电子束,完成压缩后进行电能的检测。
  带电粒子束会受到高磁场的约束,就会以固定的弧线高速运行,最终击中检测电量的靶点。
  受到z波压缩的粒子,活跃性会出现明显的增强,其表现形式就是电量有显著增加。
  首先就是明确电子束的带电量,进行z波压缩再进行一次检测,分析两次检测的电量差别,再去对比z波压缩的倍率,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结果。
  这是实验室里,好多人一起进行研究,得出的最容易、可控,并且会有结果的方式。
  实验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的难度有两点,第一就是电子束的约束问题,想让电子束固定做旋转,需要非常高强度的磁场。
  这个难度就非常的高。
  就像是可控核聚变最初的磁场约束方式,想达成那种程度的约束,需要非常庞大的设备、海量的资金支持,显然实验环境是不允许的。
  不过只是做z波相关的检测,并不需要对于电子束进行完美的约束,只需要让电子束在零点五秒,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不脱离实验的真空范围,也就是不击中真空环境边缘就可以了。
  这样,难度就相对低了很多。
  实验的设计主要还是围绕,高强度磁场包裹真空环境,怎么让电子束受到各方向的磁场力,从而不断的改变方向上。
  这个工作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才勉强完成。
  第二个难点就在于分析电能增加量和空间压缩倍率之间的关系。
  电能增加量和空间压缩倍率之间,存在一个‘粒子压缩倍率’,最终想要得出的,就是粒子压缩倍率和空间压缩倍率的关系。
  因为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一切都只能从头开始,过程就是不断的实验、记录数据,在不断的实验、记录数据,中途就是各种数学分析。
  研究过程还是相对比较单一的,但每个人都兴致勃勃,参与全新研究的机会并不多,尤其z波检测技术,直接挂钩宇宙飞船项目,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成果。
  ‘z波检测技术’的研究,从开启一直到第一个研究结束,花费了大概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个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第三座、第四座环太阳聚能卫星完成发射,并成功运作到既定轨道。
  比如,奕星公司实现了无限动力汽车制造五万量的突破。
  再比如,小型太空飞船敲定了制造方案,并进入快速制造中。
  等等。
  赵奕和其他研究员们,就一头扎在实验研究中,重复性的进行实验,不断的记录都要数据。
  三个月后,终于有了一定的成果,团队发现电子束确实能用来检测空间压缩倍率,只不过是存在上限的。
  在实验室造就的真空环境下,小型电子束最高可以检测空间压缩三千万倍率左右。
  三千万倍率,已经是非常的高了,但和赵奕的预期相去甚远。
  最初赵奕就是希望,能依靠检测技术,即时检测空间压缩过亿倍率,才能实现太阳系以及周边,快速的进行太空穿梭。
  显然。
  利用电子束检测的方式,是无法做到的。
  哪怕换做是真实的太空环境,有高功率的核聚变反应堆支持,理论上电子束所能检测的空间压缩倍率,也只有五千万倍而已。
  “五千万倍,是个很不错的数据,已经可以直接使用,但倍率还是要差一些,并没有达到预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