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权衡(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曹丕笑道:“孩子来,自然是探望父亲,这些天事情有些忙,一直没抽出空来,实在放心不下。不过现在看父亲的样子,这樊子陵的医术还真是妙极,想来不用多久,父亲就可以康复了,届时孩儿就不用这么忙了,这些事平时看父亲做起来不吃力,仿佛轻松得很,到了我手上,却搞得一塌糊涂。”
  曹操淡淡的笑了:“你也不必自谦,这些天的政务,你处理得很妥当,虽然还有些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子桓,你有二十二岁了,为父当年象你这样的年纪,已经是邨丘令了,你也该出仕了。”
  曹丕一愣,他来之前和司马懿等人商量了几天,但商量的全是江陵地战事,却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会问他这个问题,他一时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脑子飞快的转了几圈,他笑着说道:“但凭父亲安排。”
  曹操没有立刻回答他,伸出手接过曹丕手中的文书,摸了摸纸张笑道:“仓舒送过来的这种宣纸,还真是不错啊,纸白如绵,手感很不错。”
  曹丕脸色一僵,立刻笑道:“父亲说得是,现在邺城里到处在抢购这种纸,据说刚开的那几家纸店门都被人挤破了呢。归得杨孔渠派人去看着,才没有闹出更大地事来。”他顿了顿又说道:“我听说陛下对仓舒送去的纸也很满意呢。”
  “呵呵呵,这个仓舒,就会搞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曹冲淡淡的笑了几声,也不看手中地文书,坐起身子对曹丕笑道:“江陵战事僵持,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困?”
  曹丕精神一振,眉头不经意的挑了挑,他连忙上前将两个枕头插到曹操背后,这才恭敬的说道:“儿子不太懂兵事,仓舒西陵一战,打得极为精彩,连号称万人敌的关羽都被打跑了,战术运用得当。只是大局观略差了些,他不先解江陵之围,反而去取江夏,实在有些冒险。襄阳水军和江东不能比,他又夺不了江夏全境,如今就算是江夏之北也是岌岌可危。快马消息说孙权已经同意和刘备联姻,这几天就要送妹妹去长沙。他又在京口大兴土木,说是要为妹夫准备住处,竟是要趁着刘备送夫人回门的时候软禁他的样子。如此一来,江南四郡等于也是孙权的,我军兵力并就不足,还有两线作战,只怕不太妥当。”他想了想又道:“不过仓舒年幼,有所考虑不到也是正常,仗打这样已经不错了。”
  “你说该当如何才能解困?”曹操脸上地笑容越来越和善。
  “孩儿以为当发兵相助。汝南有兵。南郡有兵,只是仓舒越境调兵不合律法,将军朱铄,能征善战,孩子建议派他前往汝南,领两郡之兵南下支援江陵,江陵之围必然可解。然后再挥军东下,江夏也可稳如泰山。”曹丕慢慢的说道。低着头,偷偷的看着曹操脸色。曹操脸上的笑容很慈祥,他想了片刻,点了点头道:“朱铄虽然打过不少仗,勇武是没有问题,但智谋略缺些,如果能有一个思维周密的长史,或许能担此重任。”
  “文学掾司马仲达。思虑慎密,可当长史。”曹丕突口而出。
  曹操微微点头:“司马仲达倒是个合适地人选。”
  曹丕大喜,等了片刻,却没有听到曹操的下文,不免有些不解。但他不敢再说什么,只得带着满腹的疑云,回了政务,这才慢慢地退了出来。曹操见他退出。一直埋着头看公文,根本没有叫住他地意思。曹丕大惑不解,心头又有些惊惧,在门外略站了一会,只得匆匆的回了自己地府邸,让人去请司马懿等人前来分析曹操的意思。
  曹操见曹丕走了,脸上地笑容也收了,他将手中的笔重重的拍在案上。沉声喝道:“仲康,去请公达和子鱼二位先生来。”不长时间,荀攸和华歆匆匆走了进来,曹操见他们坐定,这才将江陵的战报推到他们面前,等他们匆匆看完才说道:“我想调青徐水军入江,张文远移屯合肥,让陈元龙调任广陵太守。撤消东城郡。二位先生看可否?”
  荀攸略想了想道:“丞相安排极妙,只是汝南、南郡也当略作调整。”
  曹操皱眉略一思索。就会过意来:“以先生看当如何?”
  荀攸笑道:“调邓君阔(邓畅)为汝南太守,陈叔至为南阳太守,再派横海将军朱文博(朱灵)率五千精兵南下,李文达为先锋,如此江夏的兵力上可占优势,以公子的用兵能力,再有凤雏庞统等人相助,一定可以大获全胜,狠狠打击一下刘备孙权的气焰。”
  曹操沉思了片刻,点点头道:“公达此议甚好。”
  华歆道:“公子以骑都尉守襄阳,官职太轻,怕不太好办事。丞相亦当考虑一二。”
  曹操笑了,他捊着胡须笑道:“上表,请天子下诏吧。”
  五月下,江夏西陵。
  曹冲从地上爬了起来,双手接过天子的诏书,将传诏地侍郎请进了后堂休息,这才转过头看着庞统微微一笑。这次天子下诏,拜他为平南将军,虽然没有把曹仁的征南将军给抹了,也算是给了他一个带兵平江南的正当名份。说起来,他也许是大汉朝最年轻的将军了,如果不算那些因恩荫还没走路就封侯拜将的小奶娃子地话。
  横海将军朱灵带了五千精兵已经从邺城出发,估计要十几天之后才能到达,陈到当了南阳太守,邓畅是南阳人——理论上当南阳太守不太合适,曹操也替把这个由曹丕装聋作哑糊弄过去的错给改了过来——调任汝南太守,李通改封为虎威将军,带其部曲作为朱灵部的先锋。与此同时,青徐水军再次赶赴长江,同时一纸命令从邺城飞到襄阳,让陈登立刻上任广陵太守,以夏侯称为长史,撤消东城郡,恢复为县,夏侯称领东城县长,荡寇将军张辽移屯合肥。
  天子除了在诏书里大夸曹冲是大汉的少年英雄之外,还给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在信里他对曹冲送了不少宣纸给他表示很满意,同时对新印出来地冬至诗集表示很满意,他说曹丞相是大汉的周公,父子都是大汉的柱石,是大汉的中流砥柱。说了一大通夸奖的话,最后又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说皇太子刘冯对他很崇拜,想请他当太子少傅,实在不方便的话,亦师亦友也行。
  曹冲啼笑皆非,他自己还是个小孩,居然要当太子少傅,有没有搞错?他当然不至于狂妄到认为自己有这个资格或实力,他只能认为是这天子在玩花样,在笼络他。因此他把这封信交给庞统和张松处理,让他们决定如何礼貌而又坚决的回绝。
  早在天子诏书到之前。曹植地快马急信就送到了。曹植在信中详细说了邺城发生的事情,提醒曹冲注意一些细节,以免出现象这次推荐邓畅为南阳太守之类不合法规的事情。他同时还告诉曹冲,中领军史涣一个月前终于伤势过重去世了,现在是夏侯渊行中领军,曹纯也走了,虎豹骑现在由曹彰掌管,从各个方面看。父亲对他所做的事情虽然不是全部满意,倒也没有太过反感,他对曹冲这段时间把所有的事情都详详细细地向他汇报的做法很满意,希望他能更加谨慎,不要给别有用心的人留下把柄。
  曹植在信中还特地提到了杨修。他说上次听曹冲地建议,写信去征辟杨修,杨家因此可以避免了与曹操地正面冲突,杨修得知的事情地原委后。对曹冲很感激,这次也是他帮了大忙,分析了曹操迟迟没有做出决断的根本原因,这才由曹植出面抒解曹操地心结。
  “这个杨德祖倒是个人才啊,不仅仅是个书生。”曹冲赞叹的笑道。
  庞统笑道:“弘家杨家也是四世三公。这揣摩人心的政治智慧岂是一般人可比。他能在邺城,也是将军的一大助力,将军应当多多交结。杨家在儒生中名望很高,袁家已经没了。杨家就是学术上独大,就是伏家也不能比的。如果能争取到杨家支持将军的新政,将来可以少很多麻烦的。”
  曹冲刚当上平南将军,对这个称呼还是有些不太习惯,他笑着看了庞统一眼:“士元,我们这将军、长史的称呼着,是不是有点怪怪地?”庞统这次也有了正式的官职,平南将军长史。张松和蒋干也都成了曹冲的正规属吏。再也不是私人幕僚,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再也不靠曹冲养活了,他们都有了一份正式的俸禄,成了大汉朝正儿八经地官员。
  庞统哈哈大笑,他拱了拱手道:“属下也觉得怪怪的,只是公子既然当了将军,这称呼总是要习惯的。”曹冲也捏着鼻子笑了,他摊开书案上的地图。点了点江陵和西陵两个城:“庞长史。那你说我们是先把江陵之围解了,把周瑜赶回柴桑去。还是先击败贺公苗,全取了江夏北部,切断周瑜地退路为好?贺公苗的大军在寻阳可呆了不少天了,我这心里可一直悬着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