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之悍夫 第180节(3 / 4)
沈卫民笑着说道,这几句话很拗,他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理解其中精髓,但这却是他的真实想法。有很多人认为,逆时代潮流更能做出一番事业,毕竟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幼苗更坚强,更能够经历风吹雨打。
在沈卫民看来这却有些犯贱,如果能有风调雨顺的环境,让幼苗茁壮成长,何必去找虐。再说现在才哪跟哪,夹着尾巴做人总比当那些被子弹射中的出头鸟好太多。
“杨秘书昨天头口给我下任务,让我说说除了办工厂之外,各公社、各生产队如果要办副业,还有哪些方法,需要做什么准备……”
沈卫民话锋一转,直接把上面的人给卖了。大家明显对他接下来要说的更感兴趣,眼睛“嗖”的一下都亮起来了。
“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宿,什么才是适合在生产队之间推行的措施,但很抱歉,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想出个具体办法。各生产队的情况不同,都当以自身发展情况定基调。咱们公社有的生产队有拖拉机开,这件事一度让我们公社的大队长和会计羡慕不已,在拖拉机闲置时帮忙其他生产队运送粮食,或者被其他生产队借去拉人拉物,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副业。”
“……拿我们沈家沟来说,因为背靠池山,大山给了那里的子民数不尽的宝藏,就在刚刚大家吃的糕点中,有五成的原料都是来自于池山馈赠。整个池县辖区内,这是独属于我们沈家沟独一无二的优势,如果不把它利用,整清楚明白了,都对不起我们村身处如此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沈卫民笑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他这真是在总结吗?怎么听起来有些欠揍啊。”杨文也看着台上越说越开心的沈卫民,在心里诽谤道。叫他介绍自己工厂,总结经验教训并给出建议,怎么一下子扯出这么多事?
偏眼看了看旁边听的津津有味的林建业,又看了看下面被忽悠的的与会大家,杨文也的心境前所未有的平静。他永远都能相信沈卫民上台之后的演讲说服力,就算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是依然极富感染力。
沈卫民的东拉西扯,或许让大家摸不到头脑。但是都知道了他这个人,知道他的过往经历和现在,仅仅是这些就已经很让大家钦佩了。
“……副业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也不是三年两年就能告诉大家我是成没成功,但只要它对你所在的生产队有益处,社员们都支持就有必要继续。”沈卫民的演讲仍在继续,杨文也的思绪拉了回来,沈卫民的演讲也进入到尾声。
“虽然没有听杨秘书的给大家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不过从现在往后的十五分钟,我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如果对生产队副业感兴趣,尽可以问,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沈卫民看了眼手表,对台下人说道。
几乎他话音刚落,就有人积极响应。沈卫民随手指了一个年轻人,对方年纪看上去和他差不多大。
“你刚才演讲中所提到的生产队副业,前者生产队有拖拉机,这是上级根据具体情况拨款项支持;后者生产队则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靠山吃山。如果缺少这二者,单单是原料就需要大批资金购入,这也就失去了生产队副业这个原始概念。我想问问,如果这二者都不占优势,又该怎么做?”
沈卫民选择他站起来说话是因为看他年轻,年轻就意味着有无限可能,比年长者更需要培养和支持。却没想到对方第一个问题就问的如此老练,根本不适合作为第一个问题,反而是最后一个总结更合适。
不过已经把人叫起来了,沈卫民当然不会多此一举再让人坐下。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也难答。想做好你这份答卷,我就算在此处答上三天三夜也答不完。至于原因,我刚刚在演讲的时候已经说了,根本没有适合任何环境的具体方法,也不存在更好的方法之说。套用俗话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另外,除了我在演讲中列举出来的两种情况,两边都不沾的情况更多。听你的话音是把它们当成不利的情况,但换一种角度看他们又是最有利的情况。”
“就整个池县来讲,恐怕没有哪一个生产队能比得上池山生产队更苦逼,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到现在车子都没有办法直达村口,只能停在两里外的山林。被我笑着讲出来的所谓池山馈赠,常常也伴随有颗粒无收的风险。
这都是需要未来我们去克服的种种的困难,虽然是生产队副业,却也是正经工厂。如果和其他工厂签订了合约,总不能推说没有原料延迟生产,从而延迟交货,这可是要法律责任的。”
“困难谁家都有,不能听一家之言,就认为谁比谁困难。关于你所说的那些情况生产队的副业发展出路,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摸索,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情况,我一个外人就不多说了。
困难这种东西,就像弹簧,你使劲儿的时候不一定能压的住它,但一旦松劲儿他就会彻底反弹。我们只能闷着头咬着牙把他按到最底下,让他彻底失去反弹能力,才有走到终点的可能,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
沈卫民笑眯眯的说完,然后看向提问之人,“不知道我这么说,这位同志满意吗?”
那人点点头,神情意味不明的坐了回去。
提问还在继续,不过相比第一个后面的问题对可简单太多了。如沈卫民所想,第一个问题成了他今天演讲的总结。
沈卫民下台的时候,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这也怪不得谁,本来在台上演讲就费嗓子,他又额外在台上站了半个多小时。是的,随着提问越来越多,原本的十五分钟被扩大到半个小时,就这大家还意犹未尽。
“现在的小年轻可不得了,这哪像一个农村长大的娃儿,我们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呢?”吕厂长叹了一口气,他隐隐有些后悔批准沈卫民辞职了。
沈卫民的性格和能力,不管把他放在哪个工作岗位,恐怕都能办好。如果让他来发展县城机械厂,是不是也能做出一番成就来?从沈卫民站在台上给大家解惑之时,吕厂长就不可抑制的想着这个问题。等沈卫民下台,他才讪讪回神,想这么多有什么用?
沈卫民已经从县城机械厂离职了,人家现在的身份是一厂之长。
旁边的孟厂长撇了撇嘴,心说难道你现在才知道这个事实?不过鉴于两个工厂的友好相处关系,他自然不会把嘲讽拿到明面上来。
“何止是我们,你应该问在场这么多人有几个人年轻时候能比得上他的。不说这一身敢作敢为的能力,单说这思想有几个能达到他的境界。”孟厂长扯了扯嘴角,漫不经心的说道,就是说任他们空想,他们恐怕都比不上沈卫民大胆,他不仅有思想,而且一步步在付诸行动。 ↑返回顶部↑
在沈卫民看来这却有些犯贱,如果能有风调雨顺的环境,让幼苗茁壮成长,何必去找虐。再说现在才哪跟哪,夹着尾巴做人总比当那些被子弹射中的出头鸟好太多。
“杨秘书昨天头口给我下任务,让我说说除了办工厂之外,各公社、各生产队如果要办副业,还有哪些方法,需要做什么准备……”
沈卫民话锋一转,直接把上面的人给卖了。大家明显对他接下来要说的更感兴趣,眼睛“嗖”的一下都亮起来了。
“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宿,什么才是适合在生产队之间推行的措施,但很抱歉,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想出个具体办法。各生产队的情况不同,都当以自身发展情况定基调。咱们公社有的生产队有拖拉机开,这件事一度让我们公社的大队长和会计羡慕不已,在拖拉机闲置时帮忙其他生产队运送粮食,或者被其他生产队借去拉人拉物,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副业。”
“……拿我们沈家沟来说,因为背靠池山,大山给了那里的子民数不尽的宝藏,就在刚刚大家吃的糕点中,有五成的原料都是来自于池山馈赠。整个池县辖区内,这是独属于我们沈家沟独一无二的优势,如果不把它利用,整清楚明白了,都对不起我们村身处如此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沈卫民笑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他这真是在总结吗?怎么听起来有些欠揍啊。”杨文也看着台上越说越开心的沈卫民,在心里诽谤道。叫他介绍自己工厂,总结经验教训并给出建议,怎么一下子扯出这么多事?
偏眼看了看旁边听的津津有味的林建业,又看了看下面被忽悠的的与会大家,杨文也的心境前所未有的平静。他永远都能相信沈卫民上台之后的演讲说服力,就算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是依然极富感染力。
沈卫民的东拉西扯,或许让大家摸不到头脑。但是都知道了他这个人,知道他的过往经历和现在,仅仅是这些就已经很让大家钦佩了。
“……副业绝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也不是三年两年就能告诉大家我是成没成功,但只要它对你所在的生产队有益处,社员们都支持就有必要继续。”沈卫民的演讲仍在继续,杨文也的思绪拉了回来,沈卫民的演讲也进入到尾声。
“虽然没有听杨秘书的给大家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不过从现在往后的十五分钟,我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如果对生产队副业感兴趣,尽可以问,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沈卫民看了眼手表,对台下人说道。
几乎他话音刚落,就有人积极响应。沈卫民随手指了一个年轻人,对方年纪看上去和他差不多大。
“你刚才演讲中所提到的生产队副业,前者生产队有拖拉机,这是上级根据具体情况拨款项支持;后者生产队则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靠山吃山。如果缺少这二者,单单是原料就需要大批资金购入,这也就失去了生产队副业这个原始概念。我想问问,如果这二者都不占优势,又该怎么做?”
沈卫民选择他站起来说话是因为看他年轻,年轻就意味着有无限可能,比年长者更需要培养和支持。却没想到对方第一个问题就问的如此老练,根本不适合作为第一个问题,反而是最后一个总结更合适。
不过已经把人叫起来了,沈卫民当然不会多此一举再让人坐下。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也难答。想做好你这份答卷,我就算在此处答上三天三夜也答不完。至于原因,我刚刚在演讲的时候已经说了,根本没有适合任何环境的具体方法,也不存在更好的方法之说。套用俗话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另外,除了我在演讲中列举出来的两种情况,两边都不沾的情况更多。听你的话音是把它们当成不利的情况,但换一种角度看他们又是最有利的情况。”
“就整个池县来讲,恐怕没有哪一个生产队能比得上池山生产队更苦逼,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到现在车子都没有办法直达村口,只能停在两里外的山林。被我笑着讲出来的所谓池山馈赠,常常也伴随有颗粒无收的风险。
这都是需要未来我们去克服的种种的困难,虽然是生产队副业,却也是正经工厂。如果和其他工厂签订了合约,总不能推说没有原料延迟生产,从而延迟交货,这可是要法律责任的。”
“困难谁家都有,不能听一家之言,就认为谁比谁困难。关于你所说的那些情况生产队的副业发展出路,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摸索,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情况,我一个外人就不多说了。
困难这种东西,就像弹簧,你使劲儿的时候不一定能压的住它,但一旦松劲儿他就会彻底反弹。我们只能闷着头咬着牙把他按到最底下,让他彻底失去反弹能力,才有走到终点的可能,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
沈卫民笑眯眯的说完,然后看向提问之人,“不知道我这么说,这位同志满意吗?”
那人点点头,神情意味不明的坐了回去。
提问还在继续,不过相比第一个后面的问题对可简单太多了。如沈卫民所想,第一个问题成了他今天演讲的总结。
沈卫民下台的时候,口干舌燥,嗓子冒烟。这也怪不得谁,本来在台上演讲就费嗓子,他又额外在台上站了半个多小时。是的,随着提问越来越多,原本的十五分钟被扩大到半个小时,就这大家还意犹未尽。
“现在的小年轻可不得了,这哪像一个农村长大的娃儿,我们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呢?”吕厂长叹了一口气,他隐隐有些后悔批准沈卫民辞职了。
沈卫民的性格和能力,不管把他放在哪个工作岗位,恐怕都能办好。如果让他来发展县城机械厂,是不是也能做出一番成就来?从沈卫民站在台上给大家解惑之时,吕厂长就不可抑制的想着这个问题。等沈卫民下台,他才讪讪回神,想这么多有什么用?
沈卫民已经从县城机械厂离职了,人家现在的身份是一厂之长。
旁边的孟厂长撇了撇嘴,心说难道你现在才知道这个事实?不过鉴于两个工厂的友好相处关系,他自然不会把嘲讽拿到明面上来。
“何止是我们,你应该问在场这么多人有几个人年轻时候能比得上他的。不说这一身敢作敢为的能力,单说这思想有几个能达到他的境界。”孟厂长扯了扯嘴角,漫不经心的说道,就是说任他们空想,他们恐怕都比不上沈卫民大胆,他不仅有思想,而且一步步在付诸行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