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最后细节(2 / 3)
王朝阳摇头晃脑,十分肯定地否定了:“没有没有……她来找我干什么?有什么事情吗?”
周修常又问:“真的没有?!”
王朝阳“啧”了一声,道:“小周同学,你疑心遗鬼干什么?没有就是没有嘛!”
周修常略略松口气,道:“没有就好。不过,老王,是这么回事,如果哪天于玉香问起来的话,你可一定得记着……”
说着,周修常便把周日下午去酒吧的事情说了一遍,只不过和李依依上床的事情隐瞒掉了,只说于玉香绝对不能知道那天是李依依救的她,一定要说成你王朝阳带着钱来了,然后又一起抬回了家。
王朝阳一边听着,一边“嗯嗯”地答应着,末了说道:“哦,就这些?就是说,到时候我就说我和你一起把人抬回来就行了,是不是?”
周修常道:“不错!”
王朝阳沉吟了一下,道:“哎呦,这事我真的不知道,我那天接你的电话,还以为你又开始惹事生非了呢,所以就挂了……”
周修常道:“那天的事情就不提了,没关系……”
王朝阳此时却不放心起来:“……谁知道你俩能去酒吧啊,还去人家老外开的……”
周修常打断道:“没事了没事了,老王,你记着啊,这件事情,我说的是于玉香的事情,你记住怎么说就行了。”
王朝阳赶紧怀着“立功赎罪”的口气,道:“放心吧,绝对不会的!”
接下来,王朝阳和周修常似乎都对对方有些不放心似的,一个“求保证”,一个“求相信”,好说歹说,直到王朝阳彻底理解了周修常对此事的“重大关切”,周修常明白了王朝阳“万死莫赎”的决心,二人终于挂了电话。
周修常放下大哥大后,进而想到:“不知道这几天于玉香怎么样了?”
进而更想到:“那天我离开时,李依依也已经重病缠身,我的病显然是她传染给我的,现在不知道她好没好。”
进而,周修常又拍了拍脑门:“我管她好没好做什么?!”
周修常坐下来,隐约觉得自己好笑至极:“我这起来清醒了多久,思维就已经在她们之中周旋了……”
叹了口气,深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他,开始准备做一些正经的事情了,比如,写那份意见书。
摊开了纸笔,周修常开始埋头与案牍之中了。
其实,给苏起章意见书,或者说是报告书中的主要观点,比如开源节流,更换领导班子之类的,已经在那一夜给苏起章大概讲述了一通,所以主要的框架已经基本成型,周修常只是在那一晚谈话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在那天给苏起章的信件基础上,再加以详细的补充说明,使之详实可信,更加有根有据。
不过,在这份意见书中,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如何改造之外,更有一个重中之重是需要周修常详细阐明的,一旦这一点获得了常委们的认可,如何改造便是水到渠成了。
这一点,可以说是工厂改造乃至整个工厂区改革的拦路虎,让很多领导头痛不已:那么多工人下岗如何安置?
周修常知道,实际上此时的下岗风潮其实刚刚开始,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才开始发作,直至数年后才开始渐渐缓解。
也就是说,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下岗人员只会越来越多。如何保障就业,保障民生?上层建筑的确是高瞻远瞩,大笔一挥地定下了百年大计,但中层干部直面下层民众,面对着的不是一张张发展规划,而是一张张喊叫着要饭吃要衣穿的嘴。
阵痛,有如周修常这次感冒一样,其实上中下没有不疼的,没有不难受的。
而周修常在周六买下的地块,正是为了“保障就业”这个看起来是细枝末节,实则关乎成败的重大问题。
写完了这份报告书之后,周修常总体上润色一下词句,又再一次誊写一遍,便装进了一个信封之中。抬头一看,都已经中午了。
事不宜迟。周修常穿好衣服,把信封揣进衣兜,走到楼下。
母亲正在客厅中朝西的窗户下坐着,后背晒着太阳,面前放着一个菜盆,正在摘着什么菜;父亲则放着唱片机,自己带着眼镜,拿着一张报纸,一边看,一边用自己的话把报纸上的新闻故事讲给妻子听。
二老看见周修常下楼来,而且是穿好了衣服,明显是要出门,都是一愣,道:“儿子啊,你干嘛去?你今天才好,就有要出去啊?” ↑返回顶部↑
周修常又问:“真的没有?!”
王朝阳“啧”了一声,道:“小周同学,你疑心遗鬼干什么?没有就是没有嘛!”
周修常略略松口气,道:“没有就好。不过,老王,是这么回事,如果哪天于玉香问起来的话,你可一定得记着……”
说着,周修常便把周日下午去酒吧的事情说了一遍,只不过和李依依上床的事情隐瞒掉了,只说于玉香绝对不能知道那天是李依依救的她,一定要说成你王朝阳带着钱来了,然后又一起抬回了家。
王朝阳一边听着,一边“嗯嗯”地答应着,末了说道:“哦,就这些?就是说,到时候我就说我和你一起把人抬回来就行了,是不是?”
周修常道:“不错!”
王朝阳沉吟了一下,道:“哎呦,这事我真的不知道,我那天接你的电话,还以为你又开始惹事生非了呢,所以就挂了……”
周修常道:“那天的事情就不提了,没关系……”
王朝阳此时却不放心起来:“……谁知道你俩能去酒吧啊,还去人家老外开的……”
周修常打断道:“没事了没事了,老王,你记着啊,这件事情,我说的是于玉香的事情,你记住怎么说就行了。”
王朝阳赶紧怀着“立功赎罪”的口气,道:“放心吧,绝对不会的!”
接下来,王朝阳和周修常似乎都对对方有些不放心似的,一个“求保证”,一个“求相信”,好说歹说,直到王朝阳彻底理解了周修常对此事的“重大关切”,周修常明白了王朝阳“万死莫赎”的决心,二人终于挂了电话。
周修常放下大哥大后,进而想到:“不知道这几天于玉香怎么样了?”
进而更想到:“那天我离开时,李依依也已经重病缠身,我的病显然是她传染给我的,现在不知道她好没好。”
进而,周修常又拍了拍脑门:“我管她好没好做什么?!”
周修常坐下来,隐约觉得自己好笑至极:“我这起来清醒了多久,思维就已经在她们之中周旋了……”
叹了口气,深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他,开始准备做一些正经的事情了,比如,写那份意见书。
摊开了纸笔,周修常开始埋头与案牍之中了。
其实,给苏起章意见书,或者说是报告书中的主要观点,比如开源节流,更换领导班子之类的,已经在那一夜给苏起章大概讲述了一通,所以主要的框架已经基本成型,周修常只是在那一晚谈话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在那天给苏起章的信件基础上,再加以详细的补充说明,使之详实可信,更加有根有据。
不过,在这份意见书中,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如何改造之外,更有一个重中之重是需要周修常详细阐明的,一旦这一点获得了常委们的认可,如何改造便是水到渠成了。
这一点,可以说是工厂改造乃至整个工厂区改革的拦路虎,让很多领导头痛不已:那么多工人下岗如何安置?
周修常知道,实际上此时的下岗风潮其实刚刚开始,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才开始发作,直至数年后才开始渐渐缓解。
也就是说,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下岗人员只会越来越多。如何保障就业,保障民生?上层建筑的确是高瞻远瞩,大笔一挥地定下了百年大计,但中层干部直面下层民众,面对着的不是一张张发展规划,而是一张张喊叫着要饭吃要衣穿的嘴。
阵痛,有如周修常这次感冒一样,其实上中下没有不疼的,没有不难受的。
而周修常在周六买下的地块,正是为了“保障就业”这个看起来是细枝末节,实则关乎成败的重大问题。
写完了这份报告书之后,周修常总体上润色一下词句,又再一次誊写一遍,便装进了一个信封之中。抬头一看,都已经中午了。
事不宜迟。周修常穿好衣服,把信封揣进衣兜,走到楼下。
母亲正在客厅中朝西的窗户下坐着,后背晒着太阳,面前放着一个菜盆,正在摘着什么菜;父亲则放着唱片机,自己带着眼镜,拿着一张报纸,一边看,一边用自己的话把报纸上的新闻故事讲给妻子听。
二老看见周修常下楼来,而且是穿好了衣服,明显是要出门,都是一愣,道:“儿子啊,你干嘛去?你今天才好,就有要出去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