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纪晋琳摸摸卫娇的脑袋,“确实一点都不喜欢啊?”
  “一点也不喜欢!”卫娇坚决的很,根本就不认识,谁会看了一张照片就说喜欢不喜欢啊。
  纪晋琳无奈地看向卫家父母,“随便换个城市不告诉家人,是小卫不对,理想不够踏实,也是她不对。可是结婚这事儿,真是二位不对了,几十年都没有包办婚姻了,总不能压着孩子跟不喜欢的人结婚。”
  卫母张口结舌,“这怎么是包办婚姻,当然要回家乡相处一下才能结婚的,我也没说一定要她怎么样啊?”
  “你说了,你就说了,让我回去结婚。”卫娇气得不行,“我连结婚年龄都没到呢。”
  是说了回去先摆个酒,到了年纪就结婚,但是这话是家里的私房话,能拿到外边来说吗?
  卫母尴尬的不行,“你这孩子,胡说什么呢?”
  “我没有!”卫娇哼一声。
  纪晋琳按住她,“怎么跟你妈妈说话呢?没有这样跟长辈讲话的道理,语气温和点。”
  卫娇拧着脖子不吭声。
  卫母忍不住又拍大腿,“你看看,你看看,这样的脾气,在外边迟早要吃亏的,我之前说的哪一点有错?”
  老人一般都认为自己什么错误都没有。
  可是话不能这么说。
  纪晋琳打断她的话,“小卫这年纪还不能结婚呢,我冒昧问一句,男孩子多大了。”
  “跟她一样大的,多登对。”卫母叹气,死丫头一点都不考虑父母的好心。
  纪晋琳挑眉,“哦呦,那您着什么急呢,这男孩还得两年才能结婚呢吧。您让两个孩子换个联系方式,认识一下,慢慢聊一聊,互相看上了就谈着恋爱呗。两年时间,足够两个人互相了解了,处的好,到了年纪就领证结婚,处的不好,谁也不耽误谁,多好?”
  卫母对女儿的一腔抱怨卡在嗓子眼儿,一下子堵回去了。
  还是那话,先摆酒再领证,是她们老家习惯的做法,这事儿拿到首都这样亮堂堂的店铺里跟人讲,她不知道怎么得就有点心虚了。
  纪晋琳总算打断了她滔滔不绝的理论和抱怨,撕开一个突破口,后边就不给两人说话的机会了。
  她开始拉家常,先讲自己当年的艰难,父亲去世,不得不辍学打工,供养生病的母亲、念书的幼弟。
  在厂子里怎么遇到前任老公,后来弟弟读书读出来了,她放心结婚。
  家长里短的,琐碎的很,没什么逻辑,也没时间,散乱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
  中间时不时跟卫娇问问,“你打工时候厂子里宿舍住几个人啦?”得知后就感叹,“现在比十年前好多了,当时我们……”
  说到厂子里技术好的大师傅,就提当年就多少工资了,又问卫娇现在多少,听了跟老两口感叹,“这年头还是会技术的吃香。”
  然后回忆当年大师傅因为收入高,在家里地位多么高,婆婆都恨不得供着儿媳妇。
  这一点卫母感兴趣,她就喜欢婆媳关系剧,在乡村里见得也多,这年头女孩金贵起来,欺负媳妇的家庭少多了,可是她当年那一代,农村里打老婆虐待儿媳妇的人是很多的。
  十多年前的大师傅,是跟她的生活更接近的。
  说到这个就引入正题了,纪晋琳叹气,“我当年傻呀,看大师傅加班辛苦工作,觉得自己累了这么多年了,弟弟都要供出来了,能歇一歇了,就听了那狗屁男人的话,休息回家生孩子去。”
  时隔多年,悲愤好像都散了,纪晋琳说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平静的很。
  结婚,辞职回家专心要娃,怀孕待产,难产濒死,救回一命后婆家嫌弃生了女儿果断离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