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郭通达思索片刻,说道:“创建合作社,沟通好市场渠道,首先就需要足够的、大量的农产品,前提是统一。统一才能大量生产,譬如糖蔗。但西岭村种植糖蔗者,是一部分村民,剩下的还有其他农场品、畜牧、水产等等,单就个人而言,数量足够。但是放到一个公司、企业里而言,少得跟开玩笑似的。”
  周永利:“老郭说的没错,假如是种植糖蔗,就是往食糖方向发展,但姑且不论市场。单就西岭村食糖也不足以成为支撑此地经济的产业支柱,哪怕是让所有村民放弃其他农场品选择种植甜菜根……对于合作社来说,依旧产品单调、少量,无法长久发展。”
  获取不到足够的利益,如何达到合作社所要求的高科技农业生产规模?
  想说的话都被其他人提前抢先了,于是骆父就重重点头:“嗯!”
  骆白:“……”
  您可真逗。
  “合作社基本宗旨,你们知道的吧。”
  众人点头。
  骆白续道:“公司化、产业化、市场化,首先是公司化,形成完整、规范的合作制度,我们不生产,只合作。我们是中间转战、掮客、经纪人,而农民、市场都是我们的客人,我们负责接洽,负责收购农作物、定制价格,寻找市场渠道,谈拢之后销售出去,赚取差价。其次,产业化,不仅是合作社需要产业化,而是农业、合作社、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支柱。最后,市场化,组织、资本、品牌,还有产业政策扶持。”
  “前三者,可以通过我们自主努力,形成自我特色品牌,成为产业支柱,最后获得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骆白拍拍手掌:“之所以成立合作社,也是为了能有足够资本说话。”
  原轨迹中,在后世的发展中,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城市行业中的经济逐年增高,唯独农民年收益依旧是龟爬般的速度。
  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只追求农产品量的增长,而没有追求价格增长。
  农产品的价格没有增长,但人均gdp在涨,所以干得越多,却发现他们依旧在最底层。
  并非他们不愿意提高农产品价格,而是农民太散,没有组织,没有领头代表。就算想说话,没能拧成一股绳谁又会听?
  力量微弱,声音也小,谁听得到?听到了也懒得在意。
  这就是成立合作社的原因。
  “因为,合作社就是农民的声音啊。”
  骆父等人沉默,不得不说,骆白这话戳中他们心脏最柔软的地方,尤其是郭通达感触最深。
  大多数时候,市场农产品价格上下浮动,上涨的时候,农民没跟着好,下跌的时候,农民也得跟着降价。
  事实上,这个时代农民的声音最大,口号最响亮,但也只属于最前头的那几个村。过个几年,这些村里的农民怕也是喊不出声来了。
  骆母突然说道:“欸不对,你还没回答我认真提出来的问题。”
  骆白:“哦,我想着先把你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演讲就是这样的嘛。”
  骆母失笑:“少贫了你,赶紧说正事。”
  骆白:“首先产业确实要统一,统一才能确定产量。其次,不仅西岭村,还有附近大小村落、长京市之外的农村、南越省之外的农村,南北地区不同省份的农村,种植的农产品总归不同。将他们都笼络到一起,由我们合作社统一处理,不就产品多样化了吗?”
  周永利和郭通达惊讶的瞪大眼睛,怎么也没料到骆白是把全国农村都划进合作社范围内,这份野心未免太大了!
  骆白:“大吗?还好吧,我都没准备把市场渠道也垄断了呢。”
  市场渠道……垄断?
  好吧,这不是野心,这是雄心壮志。
  郭通达:“可是,你怎么确定其他省份的农民愿意跟我们合作?难道他们不会创建自己的合作社?”
  骆白竖起手指:“第一,目前而言,更多人将目光放到城市,这份上的,没人跟我们抢投资机会,我们占了先机。第二,只要我们赚钱速度、技术更新换代足够快,盗版和抢生意截胡的,就追不上。”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