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幕戏(2 / 9)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人对视片刻,她又不自在地挪开眼,嘀咕道:“我早说你会读心术了!”
  程又年笑笑,答非所问:“刚才讲过《如风》的由来了,那么,又为什么会拍《江城暮春》?”
  昭夕不假思索地说:“想谈谈大家避之不及的话题,比如家暴;和某些强加于人的价值观,比如梦想。”
  对上程又年的目光,她顿了顿,解释说。
  “初中时,班上曾经有个女孩子,曾经受到家暴困扰。她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酒鬼,隔三差五就喝得烂醉回到家里,不高兴就动手打人。好多次她来上学时都鼻青脸肿,在学校也沉默寡言,从来都自己一个人待着,不太合群。”
  “没有人管她吗?”
  “有。邻居同情她,偶尔听见她在家哭喊求救,会报警。”
  程又年没说话。
  昭夕嘲讽地说:“可是警察来了,就只会问,发生什么事了?那位父亲的台词也是亘古不变——小孩不听话,教育一下。”
  “警察只能劝他,打孩子是不对的,教育不能采用暴力的方式。就算她哭着说父亲是酒鬼,常常打她,警察又能干什么呢?”
  昭夕抬眼望着他,轻声重复:“面对家暴,警察到底能干什么呢?”
  昭夕,你太悲观了——程又年没能说出口。
  无数的社会新闻都在重复着这样的故事,茶余饭后,人们对待家庭暴力司空见惯。
  也许会在公众平台猛烈抨击这样的行为,口口声声说施暴者不配为人,可键盘之后,隔着电子屏幕,人们说过就忘了,到底无能为力。
  昭夕一口气问了很多——
  除了警察教育,到底有谁能阻止家庭暴力?
  很多人提议把施暴者拘留起来,打一次人拘留一次,迟早会改。
  那么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施暴的父亲丢了饭碗,家中的小姑娘又该谁来抚养?
  警察吗?
  还是发展中国家尚不健全的福利机构?
  人们除了同情,除了隔着屏幕口诛笔伐,还能做些什么?
  老师同学,社区邻居,劝导无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道要众筹抚养受害者吗?
  就算善良人居多,一个孩子他们帮了,可同样备受煎熬的无数孩子们,他们都能帮吗?
  末了,是第二个初衷。
  关于所谓的价值。
  “当一个曾经的受害者,如今以工程师的身份站在领奖台上,功成名就时,人们期望听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
  昭夕慢慢地,用力地回忆着《江城暮春》里,那位工程师说过的话。
  她说:
  “人都是健忘的。痛苦的回忆,令人不快的经历,他们总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人人都爱说:没事了,苦尽甘来了,你成功了,不愉快的都留在过去吧。”
  “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办法把它们留在过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