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文明的支点(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而,当秦人通过种麦得以大幅提升粮产之时,其余六国还是以粟米为主要作物。”
  “试问陛下,粟米对麦子,哪个能胜?”
  “!!!”武则天眼前一亮
  “不错!!粟米对麦子,怎么可能得胜?”
  粟米的产量和麦子是没法比的。让吴宁这么一说,倒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秦之一统。
  而吴宁的声音适时传来,“秦国虽不占黄河产粮的全部,可是得麦子之利,秦国等于是把黄河上下这个产粮之地升天再造了。”
  “秦因麦子一统六国,而麦子也因秦而广植天下。”
  “对对对!!”武老太太显然来了兴致,举一反三,道:“子究所言极是!正因有麦子遍植天下,中原自秦起,便是繁盛千多年,四海皆服。”
  说白了,秦国利用麦子的高产,先让自己升级,进而统一六国,使得中原跟着晋级。
  而自秦之后,华夏文明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那陛下可曾想过,始皇帝为何要修长城呢?”
  “嗯?”
  武则天一愣,“不是......不是为了抵御异族吗?”
  “确实是为了抵御异族,但却也没有那么简单!”
  “哦?怎讲?”
  吴宁一笑,“恳请陛下取一山河图来。”
  老太太与吴老九探讨的正起兴,怎有不可?
  “婉儿,速去取来!”
  不多时,山河图于二人面前展开。
  吴宁指着秦长城旧貌之处道:“陛下且看,秦长城在这里。”
  “陛下找来懂地志天候的天官一问便知,秦长城画的这条线,正好把这块粮产之地包裹其中。长城之内,雨水丰足。长城之外,干旱无收。”
  “是吗?”
  武则天仔细看着山河图,身边没有天官,也只能听吴宁一家之言。
  而事实上,秦始皇画的这条线,比吴宁说的更加精确。
  如果用后世的水文地图来看,正好卡在400毫米降雨线上,分毫不差。
  秦始皇等于是用长城隔出了内外两重天。内里,风调雨顺,粮米丰足;外面,则是赤地千里,不事农耕。
  “陛下不觉得,始皇帝画的这条线,另有深意吗?”
  “什么深意?”
  “微臣以为,始皇帝不但深知中原粮仓的重要性,而且还发现了它的一个致命缺陷。”
  “那就是......”吴宁指着黄河上下,这片原粮产地所在,“这块地太好了,乃中原命脉所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