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三个理由(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三和第一点有些关联。
  那就是,增加槽运成本,对整体的经济环境十分有利。
  槽运成本低,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人工成本的角度看,是陆路运输所无法比拟的。
  可是,这个低,也得是有限度的,绝对不能太低。
  就像当下这样,不但人工成本低,而且过税收取又能一逃再逃的情况,其实是灾难性的,对大唐本就微末的经济体系有着破坏性的摧毁。
  打个比方:
  就拿房州来说,多山少田,致使房州的粮食供应不能实现自给自足。
  就算是下山坳这种有地的村子,去城中买粮也是常态。
  那城里的粮米是哪儿来的呢?
  有三条途经:
  一是从北面的关陇产粮之地而来。
  二是从巴蜀翻越大山而来。
  三是江南、江淮、荆湖平原的粮米,走水路一直运到襄州,再从襄州的丹江口上岸运到房州。
  这三条粮道,乍一看去最麻烦、成本最高的应该是第三个。最远的,要江南万里之遥而来,还要陆路转运。
  可实际上呢?
  错了!房州卖的粮都是江南的粮米。
  从关陇来的粮只能走陆路,要过十几个州郡,一个州收一次过税,三十取一。十多个州,不算路耗,单是过税一项就就要交粮价的三到四成。
  巴蜀平原的粮虽说不用穿这么多的州,可是要翻越大山,人工成本又太高太高。
  只有江南的粮,就算是万里之遥,槽运也只交一次的过税,致使成本比其它两路的低上不是一星半点。
  这就使得关陇、巴蜀的粮米在房州根本没法和江南粮米竞争,整个房州的粮价皆被扬州商人掌控。
  这不但对房州民生不是什么好事,换一个角度去看,假如关陇米粮除了房州无处可卖呢?
  事实上,就是无处可卖。关垄粮不能南下,只得东进。
  可是,向东就是长安,已经有水路直达,依旧是江南米的天下。
  关垄竞争不过,只得积压或者赔钱贱卖。
  对于关垄农户来说,丰收了,有粮却无钱,甚至赔钱,那还不如不种。依旧和那些土地贫瘠地区的家户一样,时刻面临破产。
  破产就要质押土地,所以历朝历代,中原和西北地区虽然也是产粮大户,资源颇丰,但却一直是土地兼并最最严重、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农民生活最困苦、最容易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而江南却不一样,有粮、有盐、有丝茶,最重要的是,江南有通达天下的槽运网络。
  从汉朝以后,这个地方就没穷过。
  它有绝对的竞争力,谁也拼不过它。
  ......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