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为万世开太平(一更)(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哪个时代,想借书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数千藏书,对哪个时代的书生的诱惑力,堪比大宝剑。
  并且李愔又说了一句话:“上官公子,如果需要的话,本王还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主考官。”
  唐朝的科举制度继承自隋朝,还并不完善。
  当时的考试,不糊名,改卷人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
  因此,这里面暗箱操控的地方很多。
  有很多考生,会在考试之前,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见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喜欢你的诗作,那么成了,这一科,你十有八九会高中。
  所以,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功夫在场外。
  比方说,唐朝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诗人朱庆馀在考进士科之前,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这首诗猛一看上去,是写的一个新婚女子,洞房花烛夜之后醒来,天快亮了。
  丑媳妇马上就要见公婆了,新娘子很紧张,化完妆之后低声问夫婿,我画的眉,合不合潮流?
  但是这首诗真正的意思呢?其实是朱庆馀在问主考官张籍,不知我的诗文,能入您老法眼否?
  然后很妙的是,张籍给朱庆馀一个明确的答案,写了一首回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哎呀,你长得贼拉漂亮,就跟西施是一样一样的,你就不要谦虚和担心了,我看好你哦!
  这两人这一唱一和,成为千古佳话。
  这种在现在看来很羞耻的事情,在当时就是常态。
  我们的诗仙李白,也曾干过这种事情。
  当时他拜访韩荆州,就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其中有两句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估计金庸老先生的生平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就是从这两句套过来的。
  中间还有一句: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意思就是,我才思敏捷,你快考考我吧。随便出个题目,我都能洋洋洒洒写一万字而不用思考!
  当时的李白,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青年,当时大概还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
  当时还是愿意做官,力求上进的。
  只可惜,这位韩荆州并不待见李白,根本就没给李白机会,最终也没成为千古佳话而流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