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销品不滞(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苟玳回想起当时的场面,不由唏嘘。
  外贸的利润虽低,但从订单到收货,周期一般3-4月,只要你勤恳,就能稳定获利。
  而做内销,需要承担的压力太大。
  比如订货方喜欢拖欠账款,经常一拖几个季度,搞垮工厂的现金流。
  比如国内做生意讲究人情应酬,经常一醉到天明。
  比如国内订单往往淡旺季明显,单量小,换款率高。不同商品的工艺流程不同,换款越快,效率越低。
  苟玳轻叹一声,继续道:“我当时遇到许多厂家,囤积了大量售卖不出的成品,或者因为订单方毁约、或者因为某些工艺不达标被退单。工厂非常苦恼,这些产品不仅回笼不了资金,还占用仓库,人力保管成本等。他们已经愿意用低于成本价售让,但求回笼资金进行再生产,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渠道。”
  “是他们的商品不好吗?不。只是他们作为生产工厂的职能性,缺乏销售的途径,信息也较为闭塞。”
  苟玳视线环视一圈,用充满悲天悯人的口吻道:“我们要找的,就是这类厂家。我们为其解决烦恼,我们也从中获益。我们从事的不仅是商人的职责,还为社会良性循环贡献了催化剂。”
  苟玳说罢,自己都有些哭笑不得,他已经充分掌握了傅巧明“传销式”上升高度的技能,鬼话越来越信手拈来。
  众人:总感觉老板说得很有道理,却又感觉好像被忽悠?
  第一个提出疑惑的,竟然是“强行拔高立意爱好者”的傅巧明。
  “老大,有个小问题,我们去哪找足够的滞销品进行供货?有滞销品烦恼的厂家或许有,却难以整合。”
  “好问题。”
  苟玳早有准备,点开策划书。
  “要找到滞销品,首先就要明确滞销品产生的原因。滞销品产生原因多样,我个人将其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即前面所说,没有销售渠道而滞销。
  第二种是对市场反应不及时所形成的滞销。
  苟玳将其分为四类:时节性滞销、喜爱性滞销、水土不服型滞销和市场过度竞争滞销。
  时节性滞销,某样商品有特定的时段性或季节性,一旦在该时段内过度成产,就会导致销售性时节过后供远大于求,亏本都无法售卖。
  比如玫瑰花,其在情人节等节日达到销售顶峰,节日过后便会恢复原价。一旦花店等预估出错,进货量过大,节日当天销售不理想,节日过后就会大量囤积花束。喜欢经常性买花的群体较为固定,因而销货能力有限。剩余的玫瑰,往往折价后对非买花群体吸引力也不大,只能处理掉。
  再比如季节性较强的服饰,羽绒服,天气越冷,销售量越理想。一到春暖花开,便要疯狂折扣销售。若折扣内仍然无法清仓,商品便成为滞销品,无人购买,占用仓库。
  喜爱性滞销,则是没有密切发现市场变化。
  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对商品的认知一直处于动态状态。
  典型比如各种红极一时的网红商品,起初因为新鲜感等原因销售火爆,一派繁荣,当有厂家没认清市场,以为其未来销售同样可观,大量生产后,消费者对其新鲜感已过,生产的产品便成为滞销品。
  第三种是水土不服型商品。
  就像海鲜在饥饿的非洲却是滞销的,鲤鱼在山姆国泛滥却无人吃。每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审美,消费习惯等。想当然以为在一个地方畅销的商品,换一个地方一定能被接受,注定要吃苦头。
  比如小型两箱轿车,其在国外大受追捧,优点似乎也肉眼可见。体型轻便、低排量、占用空间小,易停车。因而当年有汽车厂大量生产后,才发现销售量惨淡,销售额收不回营销费。同款的两箱半、三厢轿车销售却理想得多。明明两箱轿车优点更多,可国人就是该死的偏爱有“尾巴”汽车。
  第四种则是市场过度竞争产生的滞销。
  大多行业在从红利期到平稳期,都会面临该类情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