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何月才相见(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求见皇帝的奏表如毛昭所预料的那样纷纷递到凤凰台上了。
  有很多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凤凰台上的情况, 他们甚至还到花家、徐家或陶家拜访。
  这叫姜姬实在是想不到。
  “这都是几年前的事了, 竟然还有人不知道?”
  她想到一个可能, “难道是在伪装?”
  白哥比她见识得多, 他说不可能是伪装, 应该就是真的不知道。不是所有城市的城主都知道收集凤凰台的消息的。
  他提出一个例子:“以前还有人以为徐公去世了, 特意来奔丧呢。”
  如果不是徐公大度, 那个人在说出这话的同时就被徐家人给打死了。
  姜姬习惯阴谋论——她还是不信有人这么蠢。
  “他是不是被人陷害了?”
  白哥说:“不是,我们事后特意问过他,据他说是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活到七十岁的人, 所以他就以为徐公应该已经去世了。”于是没有调查就直接带丧仪上门了。
  “……”傻得出奇了!
  毛昭也不奇怪,他见过的怪事多了:“他们世居祖地,一生见过的天地只有那么大, 见多就不怪了。”
  这些外人撞错庙门后才带着礼物去拜访王姻, 再然后通过王姻才把奏表递到姜姬面前来。
  毛昭已经过气了。现在人人都知道,鲁人王姻才是能通天的人。
  姜姬接到奏表时还在想, 怎么才能让奏表能更畅通无阻呢?
  现在这种方式还是以前的老习惯, 世家与百姓都习惯了这种找关系, 找路子的办事方法, 现在流行的正是举贤必举亲。
  她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 在目前看来,它是有优势的。
  因为人才只在世家的小范围内流转, 所以皇帝或大王选拔人才,也只需要关注世家的小圈子就可以了。他也没必要在意小圈子之外的人, 在世家之外的人连字都不识的情况下, 指望百姓中冒出一个能通识天下,有治国之能的天才是白日做梦。
  世家内部的人才流通可以说相当成熟的,自家子弟从小精心教导不说,各家还可以通过收徒、收弟子等方式来组成更大的社交圈。可以说在世家里面,基本不存在有才无人识的情况,哪怕本家里没人赏识,如果有真才实学,大可以求学于其他世家,借托师徒关系,甚至可以把父子亲缘给比下去。师徒就是另一种的父子,师兄弟在这里就是不必多说的异姓兄弟。
  姜姬希望可以建立起一套制度,比如外地的奏表进凤凰台,应该递到某一个司或某一个局,再由这个部门将奏表递到皇帝面前来。
  而不是一定要找皇帝的某个宠臣才行。
  这个只能慢慢来了。
  递来的奏表几乎全都部分摘抄或全部摘抄了《慕君赋》,风迎燕深情诵读后,连她都觉得这个人真是太苦了,皇帝被这么一个人深爱,好可怕啊……
  但在这个世界里,皇帝就是一个被所有士子追求的万人迷。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权力所在。
  如果一个皇帝不再被臣子们追求,就比如现在的这个皇帝,那其实更糟。
  姜姬问这些来递表的人都在哪里?
  王姻答:“都住在臣家里。”
  这也是大臣们的职责之一,像姜姬当时就住到了徐家。他们不但要负责递表,还需要把皇帝要见的人放在自己家里先养着,人要走的时候,他们还要负责送行。
  姜姬问:“可有能用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