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赘(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姬想把白清园推回赵荟身边, 好看看他还有什么招数可使。但接下去白清园龟缩了, 赵荟不知是不是看穿此人不堪重用, 竟然在龚香允许他出门之后, 直接跑去找姜旦了。
  姜旦现在是“我家大门常打开”的状态, 他的行宫主殿每天都是欢迎各界文人士子进来的, 大家不踢球就一起来开辩论(吵架)大会嘛。
  在发生了“误杀”事件后, 随着姜奔来不及多说一句话就被押往山陵,姜旦也必须做出姿态来,不能再耽于玩乐, 要专心政务。于是球不能踢了,辩论大会天天开,一开就开到二半夜。
  姜姬一直觉得辩论就是文明的吵架比赛, 一切耍赖技巧都可以冠以一个更文明的名字, 其本质就是吵赢别人,能把围观的人都给洗脑者为冠军。
  郑国那个乔小君就是在这种百人辩论比赛中被对手的论点驳倒, 并惨遭洗脑——他自己的逻辑链断掉了, 输得惨不忍睹。
  而且是被两国人围观, 称得上输一次, 天下皆知了。
  在姜旦面前天天开的就是这种辩论比赛, 而姜旦又比较“开明”,曾有言他们无事不可说, 无事不可议,等于鲁国、天下, 什么事都可以放在大庭广众下面来谈。
  当然, 谈出来的结果,姜姬是不听的。
  但能让他们谈,畅所欲言,这在这些人心目中已经是难得的明君了。
  出于对明君的爱护,姜奔的事虽然也被人提起过一嘴,但大家都很克制,不愿意让姜旦被姜奔被抹黑,连带着对姜奔的抨击都不太严重。他们最近在议论的事是发生在流民村,也就是二环上的故事。
  姜旦和姜姬长居行宫,乐城人的视线也都集中在了这里,随着各个家族都纷纷在行宫周围盖房子安家落户,现在二环这里倒是比以前莲花台那里更红火了。
  但二环目前的发展很不均衡,有点东半城贵,西半城贱的感觉。
  一边是行宫和周围的各大家族,另一边则是流民以前包围流民的各官属官衙,而士子村则在流民村以外,士子们每天要往行宫来,几乎都要经过流民村,也不可避免的,对那里发生的事耳熟能详。
  流民村发生了借女、借妻的事情。
  因为女性可以领取粮食,但不是第一家都有女性,在行宫的宫妇和宫女放归之后,流民村里仍有五分之四的家庭没有女性。
  没有妻子、女儿和母亲。
  但粮食又是实打实的好处。直到现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工作,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干苦力、卖力气,世界上永远不缺聪明人,特别是自作聪明的人。
  他们不愿意费力气,认为那是蠢人才干的事,他们更愿意花脑筋。
  借妻、借女、借母这种事就应运而生了。
  女性多数是没有名字的,出嫁后只有一个姓氏,或者现加一个排行。这也为她们的冒领创造了条件。
  家中有妻子把妻子领到别人家中摆一摆,等人来检查登记了,说此人有妻,记上姓氏,好,这就可以领粮了。
  女儿和母亲则是用认干亲的方式来换粮,换来的粮食,出借方可得一成到三成,借人方得四成到五成,剩下的归中介。
  姜旦面前的人就分做两边在吵。
  一边认为这样当然不好,这是欺骗大王嘛;另一边则认为百姓穷苦才出此下策,不该多加苛责。
  两边倒是吵出了一个结果:就不该给粮食,全取消了就行。
  姜旦听姜智转述的他们吵完之后的结果,含笑摇头,不发一语。
  然后下面的人一看,哦,那就继续第二局吧。
  赵荟围观了两天,间或也发言,但他更多的时间只是观察,观察大王。
  但看来看去,他倒觉得,大王身边的那个貌美侍人,似乎更值得注意。
  “哥哥,那个人一直在看着哥哥。”一个在殿上端水倒茶的小侍童对姜智小声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